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

孑伊
font print 人氣: 132
【字號】    
   標籤: tags: , ,

李時珍,字東璧,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朝時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

「行萬里路」的求索精神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

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採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藥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

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採訪。後來,他多次出外採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採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藥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瞭解各種各樣的藥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藥。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

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芸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於是,這種藥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來了。

巨著《本草綱目》

在李時珍任職太醫院前後的一段時期,經長時間準備之後,李時珍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在編寫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藥簍,翻山越嶺,訪醫采藥,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牛首山、攝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里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各種書籍800多種,歷時27年,終於在他61歲那年寫成。

面對浩瀚的本草寶庫,如何駕馭、操縱它便成為最關鍵的問題。李時珍不僅解決了藥物的方式、檢索等問題,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他對植物分類學方面的新見解,以及可貴的生物進化發展思想。李時珍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把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穀、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

每藥標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藥物的歷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敍述甚詳。尤其是「發明」這項,主要是李時珍對藥物觀察、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新發現、新經驗,這就更加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

《本草綱目》不僅為我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書出版後,很快就傳到日本,以後又流傳到歐美各國,先後被譯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鮮等十餘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傳遍五大洲。

早在1951年,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上,李時珍即被列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象屹立在莫斯科大學的長廊上。不僅對中醫藥學具有極大貢獻,而且對世界自然科學的發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

結語

李時珍不僅為中國以及世界的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真誠、負責的行醫態度與精神也是醫道中的典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有著5000年的古老文明,道家的天人合一,返本歸真,佛家的天堂地獄、善惡報應、生死輪迴,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忠孝節義、師道尊嚴,這些都是普世的美德,代代相傳。傳統文化的偉大力量,幾千年來維繫了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榮。
  • 敦煌石窟得神諭而造,是一座神傳文化的寶藏,充滿了太多的神奇和奧秘。歷史上曾經吸引了無數的修道人和虔誠的信眾,為人類留下豐厚凝重的信仰文化和超凡脫俗的佛教藝術。
  • 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或「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
  • (shown)中國古人認為,五行是產生自然萬物本源的五種元素,一切事物的來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並與天道自然運行的五行法則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 天人合一理念蘊涵於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體系之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人要達到與天通的境界,人必須要昇華道德,達到更高的標準、以至佛道神的標準。
  • 古人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反映著「天人合一」的理念,它體現在各種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中國傳統服飾就是其中之一…
  • 「正」、「和」、「同」體現在正統文化和文藝、藝術的一切因素中。
  • 「德」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組成一個整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中國五千年輝煌的傳統文化只是追求一個德字,講究一個德字,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它們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根本區別,就是突出人內在的精神超越。它要求通過內在的精神超越達到道所要求的境界。
  • 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具堅忍力的民族,隱忍謙讓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美德。儒家的內聖、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都具有「忍」的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