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神曲》(一):序曲

王昊天
font print 人氣: 348
【字號】    
   標籤: tags: ,

序言

《神曲》是意大利詩人但丁著作的巨幅長詩,全詩分為三部份,《地獄篇》、《煉獄篇》、《天堂篇》。該詩寫於1300 年復活節之前,作者以自己在一座黑暗的森林裡迷了路,遇到了三隻野獸寫起,絕境中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魂受命上天的旨意,幫助但丁擺脫了絕境,帶領他遊覽了地獄,煉獄。此後,在聖女的引導下進入天堂,最後以親身見證三位一體的殊聖景象而結束。

該詩以其豐富細膩的色彩描述了天堂、地獄,以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再現了地獄刑罰的慘烈,罪人受刑時難以表述的痛苦,又以無限光明遼遠的慈愛,展現了天堂永恆的光明。七百多年來,《神曲》在歐洲一直被譽為是一本難以讀懂的奇書,詩文涉及豐富的天文、科學、哲學知識,也引用了大量的宗教典故,眾多的歷史人物。

其中,詩文《地獄篇》中,對於披著宗教外衣的教宗,修士所行買賣聖職,偽善,惡意中傷他人等罪孽,為何受到最最嚴重的懲處,在歷史上一直是討論的熱點。其意義一直影響到當今社會的宗教界,對於現今教宗、樞機教主、修士的所為如何判斷其善惡,通過但丁詩文的具體描述,我們便可辨知。

儘管《神曲》寫於七百多年前,但描述的天堂、地獄,詩人對人類生命嚴肅的思索,對善惡報應這一因果法則的見證,對精神信仰精闢的闡述,無論在當時,還是現今,這些儼然對於人類都是永恆不變的主題,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因該詩多以隱語、象徵的手法表現,所以本文解讀時,也僅取其象徵意義。

一、解讀《地獄篇》之序曲

但丁在開篇寫到,他走過了人生一半的旅程,猛然中發現,他已經陷在了一座黑暗的森林裡,迷失了正確的途徑。儘管在迷失中,他依然嚮往著那一切幸福來源的星球,但是人類的淫慾、暴力、貪婪,像是三隻可怕兇猛的野獸:豹、獅、狼,死死的阻擋了他的攀登之路。通觀千百年歷史,人之所以迷失了自己先天的純本善良,遠離了「真、善、忍」,也正是因為人類喪失了心法的約束,放縱貪婪、淫慾、崇尚暴力好勇鬥狠所致。

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魂飄蕩在空中,天使聖女看到後請他去救助但丁。當維吉爾出現在但丁的面前,告訴他:「要想從這裡脫身,就應該尋找新的路。原來把這三隻野獸放出地獄的正是嫉妒。有朝一日,代表著智慧、美德、仁愛的獵犬會把野獸再趕回地獄。我現在按照上天的旨意幫你擺脫困境,在結束地獄、煉獄之旅後,將會有其他的天使帶你進入天堂。」

尋找新的路,即精神道德回歸之路。只有人在修心向善的過程中,逐漸同化宇宙特性「真、善、忍」,使內在的境界改變的越來越善良,越來越仁慈,不受妒忌之心的迷惑,自然而然暴力、淫慾、貪婪這些猛獸就會在心法力量的約束下,被馴服驅逐,趕回其原籍地獄。

但丁只是一名普通的眾生,有幸能夠進入天堂遊覽,自然是再高興不過的好事。面對陡然出現在他面前的,他所尊崇的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靈魂,依然心存膽怯和疑惑:「我並不是甚麼神聖的英雄人物,我怎麼會有這樣的資格?為甚麼我要去哪裏?是誰又允許我這樣做的?」

通過維吉爾的講述,我們得知:上天的三位女神之所以要拯救絕境中的但丁,是因為他是一個有道德的人,為了守護心中的信仰,但丁的內心很早就已經遠離了世俗。儘管他並不是在修道院專業修行的修士,而是世俗中很普通的的一員。只因他的內心對神虔誠的信仰與守護,所以面對生死的魔難中,諸神便悄然的保護他,並為他安排好了一條最好的路:運用他的才華,真實的寫就地獄、煉獄的景象,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罪靈的同時,也為在世的世人提出告誡,善惡報應的法則真實存在。在完成這些後,由聖女引導,進入天堂歷覽,見證更高更殊聖的景象。

由此可見,真正的信仰並不是一定要在深山,要在寺院、修道院修行。而且真正的信仰,也並不注重外在的形式,神祇看人心,是善,是惡,而不是看你是不是穿著袈裟,是不是穿著道袍,是不是會用金銀做諸神的聖像,是不是會燒頭柱香,是不是肯往所謂的功德箱中扔錢,以誰扔的多,誰就是所謂的好人,這些根本就不看。《轉法輪》上說:「真、善、忍這種特性是衡量宇宙中好與壞的標準。甚麼是好甚麼是壞?就是用他來衡量的。」,「作為一個人,能夠順應宇宙真、善、忍這個特性,那才是個好人;背離這個特性而行的人,那是真正的壞人。」(未完待續)

--摘編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3世紀末,意大利文藝复興的前夜,佛羅倫薩誕生了位偉大的詩人,這就是被恩格斯譽為“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也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的阿利蓋利椰B(1265—1321)。
  • 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者——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一樣,均屬於大時代轉捩點上的關鍵人物,被譽為「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新時代第一位詩人」和義大利第一位民族詩人。
  • 神是否憎惡法人,我亦全然不知。然而我深信法人一旦有罪,必然會接受懲罰,此乃神意...
  • 西元1265年初夏,被譽為歐洲文藝復興開拓者的但丁.亞里基艾利( Dante Alighieri ),誕生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一戶沒落的貴族家庭。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