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時分,走出傳統文化公益學堂的門口,迎著撲面的寒風走在人潮洶湧的大街上,心裏卻充滿了暖意。
在剛結束的一場傳統文化講座中,我向諸位修學傳統文化的同仁們講述了《弟子規》中〈親仁〉一章的內容,共修、分享活動結束了,思緒和心情卻仍沉浸在「親仁」和 「君親師」之中。「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壞;小人進,百事壞。」
在這一堂講座中,首先,設計了把現代社會很多人們都渴求的「成功」,作為開始和結束環節。為了符合大多數聽眾朋友們的口味和心理需求,從現代人容易隨波逐流,拼命追求外在的才藝談起,引入「成功」一詞的內涵,「功到自然成」。引導聽眾思索:古往今來,各行各業之中,真正成功的人士除了擁有超凡的才學外,必然會具備「內功」,即高尚的人格素養。
那麼內功如何修煉呢?高尚的人格該如何培養?需要我們學習——親仁。親近仁者,修學聖道。
一年來,在和國學社的同仁們一起共修學習的日子裏,尤其是在上周準備講稿的那幾天,我深刻的體悟到,修學傳統文化,其實就是「親仁」的過程。親近經典,走近古聖先賢的內心世界,領受先賢們博大精深的智慧;親近身邊每位修學傳統文化的老師們,耳濡目染,「見人善,則思齊」。
比如,週一的晚上,忽然冒出了一個念頭:想像許多同仁那樣參照臺灣一位知名學者的講座「複講」(《弟子規細講》中的〈親仁〉)一遍。於是,打電話給一位前輩教師,詢問她是否能複講,她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其實能夠「複講」並不容易,還是要多聯繫生活和身邊的事例,用自己的方式說出來,才會有攝授力。
同時,她細緻的向我敘述自己的備課過程,先是翻閱了大量相關的傳統文化系列書籍,編寫初稿,整整寫了三十頁之多,然後去蕪存菁,精心選擇教學素材後,再次整理後才定稿。
我聽了非常慚愧和感動,這位名師的教育教學經驗已相當豐富,竟然如此認真用心的準備一堂課!「見賢思齊」,我暗自想:一定要以真誠心和自己的親身感悟把講稿準備好!梅花香自苦寒來啊!苦其心志是修學聖賢文化的必由之路啊!為什麼還要老想著圖省事,走捷徑呢!
週二的上午,終於撥通了國學社社長的電話,社長對我又是一番慈母般的叮嚀和勸說,忠言逆耳,仔細思忖,後來終於想明白了,和同仁進行解釋,取消了已安排好的錄影。頓時,覺得心裏面一片清涼之感,頭腦中雜念和顧慮似乎煙消雲散了。真是「能親仁,無限好」!
週三的下午,我給辦公室的同事們先試著分享了一次。說來挺有意思的,因為同事們都知道,一年以來,我在潛心修學傳統文化,聽說週末由我主講〈親仁〉似乎都充滿了興趣和熱情,「人之初,性本善。」也許是他們向善向德之心的自然流露吧。
大家商量好了決定:他們先做一次聽眾,聽試講。於是,幾位同事都上完課後,紛紛來到專業教室,坐在後面當學生,聽我講解。不知為什麼,站在朝夕相處的同事面前,看到年輕的同事們一張若有所思的表情,心裏竟有些緊張,可能是修學傳統文化功底尚淺的緣故吧!
先試講一下,講完之後,向同事徵求意見,一位男同事直言不諱的相告,說:「我真沒聽明白,親仁究竟和君、親、師之間有什麼關係呢?」省思自己的講課思路和每個環節,發現自己對於親仁和君、親、師之間的內在聯繫沒有講的很透徹。
親仁,親仁,究竟該如何親近和學習仁道呢?又怎樣才能讓未接受過傳統文化教育的聽眾朋友們很好的契入到聖賢的教誨中呢?苦思良久。
人生如戲,君、親、師,就是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境遇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學會自我觀照,在不同的場合扮演好君、親、師這三種社會角色。如果用這樣的字眼,這樣的語句和方式去表達,想來大家一定會聽懂了!沒講明白之處原因在哪裏?「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終於豁然開朗了。
親仁就是在親近仁道,學習仁道,而仁道即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終於悟到了:以淺顯的言語來表達深邃的哲理,才會讓人們深刻的體悟到「大道至簡至易」。
尋找、查閱歷史故事作為講座素材的環節中,我頗花費了一番功夫。古往今來,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言不諱,色不媚」的仁人志士很多很多,該如何選取一些典型、精粹的故事材料呢?我仔細的翻閱了《八德故事》等一些傳統文化書籍,選擇了海瑞「名垂千古」。之後,想到了以前讀過的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故事,「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公的為人剛正不阿,光明磊落,屢次直言進諫,在朝中做官念念存心為民,被貶時仍舊淡然自若,擇善而固執,真誠仁愛之心超越了時空。直至今日,范公耿直的為人風範影響了多少仁義之士,前仆後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想到這個故事,自己心中一陣歡喜和興奮。
後來,又看到了《孔子家語》中的〈孔子論忠孝〉,孔老夫子認為,在君王面前,臣下敢於直言進諫,勸說君王不正確的方面,這才叫忠;在父親面前,兒子敢於勸諫父親言行不當之處,這才叫孝。為把這些真實的歷史故事栩栩如生的展現在聽眾面前,又上網反復查閱同一個故事的不同版本,進一步考證了相關的史料背景。
最後,終於選定了這三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作為講述過程的材料內容。我想,以這三個內蘊豐富、翔實的歷史故事:海瑞「名垂千古」、范仲淹「寧為鳴死,為默生」、孔子「論忠孝」來層層深入的講述,將會讓聽眾在一幕幕如戲的經典故事裏,走近這些仁義之士,細細品味和咀嚼其中蘊含的道理。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真誠、正直的仁愛之心縱使一時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又有什麼關係呢?真理和正義的聲音終會在時間的考驗中放射出熠熠的光彩,而真誠、善良、隱忍的人格必然會具備深沉的力量,喚醒周圍的人們一顆顆沉睡的好善好德之心!
回憶自己的「親仁」之旅,與仁者相伴的日子,收穫太多太多了。同時,內心也仿佛升騰起了一股股浩然正氣。其實敢於「言不諱,色不媚」,直言進諫的「仁者」,絕不僅僅在經典之中,可能就在我們的身旁。他們的善念化作清音琅琅,穿越了塵世喧囂,帶給了多少人們的美好期望,真知與智慧!朋友,您是否曾留意,又可曾與他們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