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過年:歡慶迎新年(上)

font print 人氣: 85
【字號】    
   標籤: tags: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新年,是指黃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人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黃曆新年到,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更新草木復甦,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

黃曆新年的歷史悠久,據傳起源於殷商時期。按照黃曆,正月初一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大年初一。如漢代的《尚書大傳》中載:「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說:正月一日是一年的開端,一月的開端,一日的開端。又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上載:「正月一日為元日,亦云:『三元,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意思是說:這一天是新年的開端,新季節的開端,新月份的開端。

正月初一:古稱履端、元旦。拜西來幽靈為祖的中共奪取政權後,為了讓人們忘卻民族傳統和文化,把夏曆的元旦改成了所謂的「春節」。也就是說,其實中國古代是沒有「春節」這一說法的,這是中共強加給中原文化的變異成份。
說到公曆和夏曆的區別,公曆是按照地球圍繞太陽運行一週所需要的時間365.24219天(即一個太陽年)為一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公曆符合太陽運行的情況,但是它存在一個大缺點──與月亮的變化無關。公曆中每個月的十五日不一定是月圓之日。

中國傳統曆法,即現代人所謂的「陰曆」,據說發明於夏代,所以稱「夏曆」。夏曆實際上是一種陰陽合歷,因為它的制訂是兼顧太陽和太陰──月亮的運行情況。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追求陰陽調和,夏曆的制訂就必然地同時考慮太陽和月亮的運行情況。它以月亮圓缺一次的週期為一個月,並把其中的朔日規定為初一,這樣每到望日(即十五或十六)這一天,就一定是月圓之日。

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平年十二個月,為354或355天。這樣就比太陽年大約少了11天,所以每十 一年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實際上就有十三個月,為383天或384天。通過平年與閏年的搭配,這樣就最終與太陽年保持一致。

夏曆內部還專門設計了「二十四節氣」,與太陽年完全保持一致,這一點只需要看一看其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可以理解,這幾個節氣分別是太陽直射線位於赤道、北迴歸線、赤道和南迴歸線的時刻。

由於同時考慮太陽與月亮各自的運行情況,所以夏曆的新年在單純依據太陽的公曆上的日期就不能固定。由此可知,正月初一的日期在公曆上的不固定,並不是由於中國傳統曆法不科學,而是由於中國人祖先的哲學觀念與西方人不同。中國哲學強調和諧,陰陽調和才能生生不息,所以我們的曆法對太陽與月亮並重。

有專家評論說,現在某些人不顧夏曆所體現的深厚內涵,企圖取消夏曆,以西曆元旦代替夏曆元旦。殊不知這麼一來,不但傳統的元旦(也就是大年初一)被取消,元宵節、中秋節等等與月亮有關的團圓節也都會被取消,因為我們總不能在公曆的元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這些月相不定的日子去「團圓」啊!

中國傳統文化中,過年時有一些風俗習慣:

大掃除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黃曆新年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黃曆新年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洒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濬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辦年貨

接著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年初一走親訪友拜年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貼畫雞

古時新年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裏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陽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新年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

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遠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 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

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摘編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學生分散各國遊說諸候,宣揚孔子學說,到了戰國時代,孟子更發揚光大,因此奠定儒家學說的理論基礎,也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
  • 中秋節的月亮圓滿,象徵著人團圓,因此又稱為「團圓節」。中秋節前兩天叫做「迎節」,俗稱「迎月」;節後兩天叫做「餘節」,俗稱「追月」;中間十五才叫「正節」,就是俗稱的「賞月」。
  • 東漢年間,費長房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 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配掛茱萸等習俗,相傳是由東漢時桓景和費長房...
  • 今年九月九,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
  •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故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踢毽子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是古代「博戲」的一種。中國人踢毽子的歷史很長,在漢代的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認為踢毽子最初來源於蹴鞠,而蹴鞠相傳為黃帝所作。這麼看來,這小小的毽子,其來歷也非同尋常。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