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古代曆法名詞釋義(下)

佚名
font print 人氣: 205
【字號】    
   標籤: tags:

【紀月法】中華民族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1)序數紀月法。

如《採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指南錄〉後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譚嗣同》:「今年四月,定國是之詔既下」。

(2)地支紀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黃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賦》:「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黃曆十月。

(3)時節紀月法。

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孟冬,代黃曆十月;陶淵明《擬古詩九首》「仲春遘時雨」,仲春,代黃曆二月。

【紀日法】中華民族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1)序數紀日法。

如《梅花嶺記》:「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項脊軒志》:「三五之夜,明月半牆。」…「三五」指黃曆十五日。《〈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2) 干支紀日法。

如《殽之戰》:「夏四月辛巳,敗秦軍於殽。」「四月辛巳,指黃曆四月十三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即黃曆六月九日;《登泰山記》:「是月丁未」,指這個月的十八日。古人還單用天干或地支來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禮記‧檀弓》「子卯不樂」。子卯,代指惡日或忌日。

(3)月相紀日法。

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後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後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記》:「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4)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後。如《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

【紀時法】中華民族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1)天色紀時法。

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2) 地支紀時法。

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天色法與地支法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兩種紀時方法。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雞鳴,雪止……,晡時,門壞。」

《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別稱。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景陽岡》:「可教往來客人於巳、午、未三個時辰過岡。」《祭妹文》:「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群英會蔣干中計》:「從巳時直殺到未時。」

【五更】

中華民族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如《孔雀東南飛》:「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群英會蔣干中計》:「伏枕聽時,軍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無一人知者。」《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二十四節氣是以太陽曆為基礎,根據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從黃經0起,每15為一節,每月一個「中氣」和一個「節氣」,全年分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以後合稱為節氣。
  • (shown)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
  • (shown)掌握了二十四節氣,就是掌握了一年四季天氣變化的基本規律,如果能記住黃曆二十四節氣何時降臨、每個節氣的涵義,您對一年之中天氣的掌握已經「八九不離十」了。
  • 古代的天文學家利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把一年分為四個階段,然後再把每個階段分成三小段,一小段大約十五天,於是全年有二十四小段,便產生了二十四節氣。
  • 古時候的農民們將所有的農事活動,都按照曆法節氣來安排行事,所謂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都不失其時.........
  • 現在的中國農村,人們還是喜歡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勞動。
  • 【黃曆】中華民族長期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它以朔望的週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曆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黃曆,又叫中曆、夏曆,俗稱陰曆。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