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8月19日訊】
留園在蘇州閶門外,與拙政園、頤和園、避暑山莊一起,居於中國四大古典名園之列。始建於明代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為太仆寺少卿徐泰時(號漁浦)的私家花園。時人稱之謂東園(徐氏有東、西二園,西園后為其子舍宅為寺,即今西園戒幢律寺)。園中雜蒔花竹,有池盈二畝,清漣湛人。築后樂堂,環心走廊,宏麗軒舉。前樓后廳,皆可醉客。堂側有壟甚高,多古木。又廣搜奇石,從湖州其岳父家運來花石綱遺物瑞云等五峰,置於園內。並請疊石高手周時臣疊奇石為片云奇峰,堂後疊石屏作普陀、天臺諸峰巒狀,高三丈,闊可二十丈,玲瓏峭削,無斷續痕跡,如一幅山水橫披畫。
明末清初,園逐荒廢,曾一度為踹布坊。後相傳重建於陳氏,但屢屢易主,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因皇帝南巡,瑞云峰被移入織造府行宮(今蘇州第十中學)。
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園為蘇州東山劉恕(號蓉峰)所得,經過五年時間的修葺和增建,于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園中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并多植白皮松,更名寒碧莊,中有傳經堂、卷石山房、明瑟樓、聽雨樓、曲溪樓、綠蔭、石林小院等諸景。劉恕愛石成癖,聚奇石十二峰于園內,名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一云、印月、獼猴、雞冠、指袖、仙掌、干霄。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請昆山王學浩繪寒碧莊十二峰圖(今藏上海博物館),并自號為一十二峰嘯客,道光三年(公元1823的),園對外開放,來游者無虛日,轟動一時,庚申(公元1860年)亂后,園逐荒蕪。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園為常州盛康(號旭人)所購得,并大加修葺,于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落成,其時園內嘉樹榮而佳卉茁,奇石顯而清流通,涼臺燠館,風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邐相屬,比昔盛時更增雄麗。因前園主姓劉而百姓俗呼劉園,盛康乃仿隨園之例,取“劉”“留”同音,逐改名留園。抗日戰爭時期留園遭受嚴重摧殘,甚至淪為駐軍養馬之所,荒涼破落,幾成廢墟。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于一九五三年撥款整修,次年元旦開放。從此這座江南古典名園風采煥發,麗色重瓣,每天都吸引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一九六一年三月被國務院首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七年底,留園與拙政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經國家有關部門審查扒薦,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后審定,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整個園林採用不規則布局形式,使園林建築與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利用雲墻和建筑群把園林劃分為中、東、北、西四個不同的景區。
中部景區薈萃了全園精華,以山池為中心,環以山石、樓閣,貫以長廊、小橋,明潔清幽,峰戀回抱,與大型廳堂相對,景似天成,極富情趣。
東部景區以建築結構緊密見長,廳堂軒敞富麗,冠雲峰居中雄峙,周圍建築如眾星捧月,站在峰前,如入神仙宮闕。
北部景區因舊構已毀,今建為盆景區。遍植月季,花枝爛漫,清香宜人,有村野風光,令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西部景區以大假山為主體,漫山楓林,其南平地環以曲水仿晉人武陵桃源,以自然山村為特色。
“留園“,以涼臺燠館,迤邐相續,曲廊700米隨形而變、順勢而曲、通幽度壑,變化無窮。結構嚴謹,裝飾精致,重門迭戶,深奧莫測。著名學者俞樾在《留園記》中贊道:“泉石之勝,華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誠足為吳中名園之冠。”
文源於逍遙網www.xoy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