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8月16日訊】
我國吹管樂器起源甚古,相傳在四千年前夏禹時期,就有一種用蘆葦編排而成的吹管樂器叫做「籥」。民國二十年山西萬泉縣荊村發覺出三個新石器時代的「塤」。<詩經>中有簫、管、籥、箎、笙等樂器的記載。取代興起的軍樂,又叫鼓樂、橫吹、騎吹等,是以排簫、笳、角、笛等為主要樂器,常在軍隊行進時吹奏,也有用作儀仗隊或在宴會上演奏和其他娛樂之用。嗩吶的出現較晚,約在明代始有所記載。至今,在民間婚喪喜慶及民俗節日中,吹管樂器俱是主要樂器。
我國吹管樂器根據發音方法的不同,可分為三類:
氣息經由吹孔,引起空氣柱的震動而發音的,如笛子、簫、塤、排簫等。
氣息經由哨子,引起空氣柱的震動而發音的,如嗩吶、管等。
氣息經由簧片,引起空氣柱的震動而發音的,如笙、蘆、把鳥等。
以下介紹目前在國樂團中常用的吹管樂器。
笛又名橫吹、橫笛。相傳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以後輸入長安。宋朝以後,成為伴奏戲曲的重要樂器。
傳統的笛子,竹製,有六個按音孔,一個吹孔和一個膜孔 。吹奏時,由竹管內空氣柱的震動而發音。而常用音域有兩個八度。
笛音清脆、高亢、透明而圓潤,獨奏、合奏均具特色,表現力豐富,故深受人們喜愛。笛子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是筒音(最低音)為a1(實際音)和d2(實際音)的笛子。因為這兩種笛子分別為昆曲和梆子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所以習慣上稱為「曲笛」和「梆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