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臣之冠”栗毓美离世后成河神

文/刘晓
font print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在过去三四千年间,其下游决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滥大改道共26次,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为此,历朝历代政府都要派官员治理黄河。有清一代,出了几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为成功之一的当属道光年间的河道总督栗毓美,《清史稿》是这样评价他的:“实心实力,卓为当时河臣之冠,不独砖工创法为可纪也。”

显贵前气度不凡 逃过劫难有后福

栗毓美1778年生于今山西浑源县,年轻时就相貌英俊,气度不凡。十七岁时,因为家贫而打算放弃学业,他的授业恩师某贡生十分赏识他的人品、学识,就免收其学费而留下他继续学习,还让他住在家里,与自己的儿子一同读书。

贡生有个女儿,端庄美丽,对栗毓美心生爱慕之意,但却没有明示。贡生也有意将女儿嫁给他,同样也没有告诉栗毓美。

贡生家的邻居是个富户,其子也跟从贡生读书。栗毓美与贡生之子住在同一间屋子里,但不同床,富户之子则单独住在他们对面的屋子里。富户之子偷窥见贡生貌美的女儿,便想娶其为妻,但遭到了贡生的拒绝。富户之子遂带着恨意回家。

一天晚上,认为贡生拒绝自己的原因是因为栗毓美缘故的富户之子,心生杀意,趁着夜色和他们酒醉之时,翻墙进入贡生家,径直跑到栗毓美的床榻前,砍下他的头颅离去。

第二天酒醒后,栗毓美发现贡生之子卧在血泊中,大惊失色,高声叫喊起来。贡生赶来,看见儿子的惨状,悲痛欲绝,怀疑是栗毓美酒醉后杀死了儿子,就将其报官。县令觉得栗毓美不像是杀人的人,但又一时找不到真凶,无法定案,就只能先将他拘押在狱中。

富家子见栗毓美被拘押在狱中,就仍以重礼求娶贡生之女。贡生这次同意了,择日完婚。两人成婚后,夫妻恩爱,过得也很幸福。一年多后,他们有了一个儿子。一天,富家子醉酒后吐露了与当年杀人有关的一点事情,引起了妻子的怀疑,妻子追问他又不肯说了。妻子便道:“你只管说实话。如今你我是夫妻,恩深义重,有什么可以避讳的呢?”富家子遂将误杀其弟弟之事告诉了妻子。

他的妻子,也就是贡生之女,得知真相后非常悲愤。次日趁丈夫外出,就勒死儿子,然后去县衙击鼓鸣冤。杀人案这才水落石出,富家子伏法,贡生之女在公堂上自刎而死。栗毓美则被释放出狱,第二年,成为拔贡生。他感念贡生之女的大义,为其设立牌位祭祀。(《对山余墨》)

爱民如己

栗毓美在嘉庆年间,曾历任河南温县、孟县、西华县等县县令,道光时任武陟县县令,后为开归陈许道道台及河南布政使、护理巡抚(注:代理巡抚的意思),多次参与了黄河的修防堵决工程。

在任职期间,他关心百姓疾苦,甚至不怕得罪上官。嘉庆十八年(1813年),西华县因灾情严重,百姓缺吃少粮。栗毓美向上级申报救济,但在没有等待批复前,就先开仓济民。上官因其擅自行事而十分愤怒,对栗毓美严加斥责,而他却说:“我一日在官,不忍一日不尽民事,以此罢斥何憾!”

任河道总督时梦入河神庙

道光十五年(1835年),栗毓美出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为了治理黄河水患,他经常实地考察,每遇险情,必亲临现场。

一次,在宁陵遭遇黄河泛滥、墙倒屋塌、人畜死亡无数,栗毓美马上脱下官袍,穿上轻便衣服,冒险到决口处查看险情,并带领老百姓堵住了黄河决口。之后,他一面上书朝廷请求减免杂税皇粮,一面组织群众疏通河道、整修农田,使百姓的生产生活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经过调查研究,栗毓美对整治黄河下游两岸滩面串沟等隐患十分重视。他选择了“抛砖筑坝”来代替埽工的方式控制水势,并很快取得了成功。埽(sào)工,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种特殊河工建筑物,以梢料、苇、秸和土石分层捆束制成,可用于护岸、堵口和筑坝等水利工程中。

这是黄河上治水工程的一次革新,他向皇帝上书请求推广“砖坝”来防御洪水,但却遭到了朝中一些官员的极力反对。不过,他最终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栗毓美任职期间修筑的一些砖坝甚至一直保留到1949年前。他还著有《栗恭勤公砖坝成案》一书,详细记载了创用砖工的经过及具体办法。

在他任职期间,清代堤坝工程,抢险、堵口等河工技术都有改进提高。如在黄河上建长挑水坝、滩地塞支河串沟、开引河、放淤固堤等。(《清史稿》)

在栗毓美任河道总督五年间,黄河五年无大灾。道光二十年(1840年),他卒于河道总督任上,道光皇帝敕封他为太子太保,谥“恭勤”,为他作了祭文,还为他建造府第、陵墓。而在他的灵柩运回山西途中,百姓设供路祭,挥泪相送,千里不绝。

后人为了纪念栗毓美,为其修建了祠庙,拜其为“河神”,称为“栗大王”,而这也是有原因的。

据《北东园笔录续编》记载,栗毓美在任期间,曾梦入河神庙,看见三尊神像并肩而坐,他便问他们是什么人。主管香火的庙祝说:“中间是某大王,左边是某大王。”而右边那尊身穿朝服、头戴便帽、脚穿尖靴,用布蒙着脸的神像,问他是谁庙祝却不回答。

一会儿有人对栗毓美说:“你千万不要到胡家屯的工地行馆。”栗毓美连声答应后就出来了。走到胡家屯,但见波涛汹涌,随即从梦中惊醒。

从此,栗毓美往来于河道上下,从不在胡家屯留宿。道光庚子年(1840年),有钦差赴东河一带查验查料,栗毓美随行到各个工地,不得已只好在胡家屯小住。

这天正吃午饭时,栗毓美忽然呕吐,痰堵住了气管,不能说话。身边随行的两个仆人和一名武官,一时间也仓皇无措。栗毓美一手握着武官的手,一边指着自己的衣服。武官知道他是想更换衣服,就打开他的箱子查看,朝服均已放置在里边。

当时全国正因皇后去世举行国丧,根本用不到这样的礼服,大概是栗毓美有不祥之感,提前准备好的。于是他穿着朝服、头戴便帽、脚穿尖靴入殓。原来河神庙中的神像,正是栗毓美去世时的样子。他走后是去做了河神,这也是为何老百姓尊其为河神的原因。

在栗毓美走后第二年,黄河在祥符决口,城墙岌岌可危,即将倒塌。危急时刻,突然有一名少年大喊:“把南城楼拆掉,用拆下来的砖瓦填塞某处。”按照这个办法,有人看见金甲神引导湍急的河水改道,从城旁边流走。老百姓们都说这是栗毓美在天之灵的保佑。

古韵流芳】节目组制作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国语》有句名言:“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深入险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迹因而被收录在史书“忠义传”中。(志清/大纪元)
    敌兵攻破京城时,有个人护送皇帝到敌营谈判。他为了捍卫皇室尊严据理力争,不顾性命大骂敌兵。直到他被裂颈割舌而死,骂声才停止。这说的是宋朝靖康年间一段的忠义故事。靖康之变中,忠臣良将舍生忘死、救国赴难,千百年来被人传颂不休。这位大臣身在敌营,至死大骂金人。最后,他得到敌国的敬重,被尊为靖康耻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为名臣,张养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为文学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对张养浩的了解,大概就是从那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开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千古名言,其刚正、博大的气魄深受历代文人仰慕。他们甚至化用这句话为名取字,时时激励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还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学大家——张养浩。
  • 李纲虽是一位文官,却像一道坚固的长城,守卫北宋都城开封,连金兵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李纲一生坚持抗金,如果说皇帝坚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耻”也许就不会发生!
  • 钱若水是北宋大臣,为人正直,有胆识,后被提拔为枢密院副使。北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和李元纲在《厚德录》中,都记载了钱若水于宋太宗时期因仗义执言而救了三个官员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时,武则天夺嫡之谋得逞,肆行不义之威,大唐的国祚差点脉断武则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诬告“谋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义士舍命护主,忠义的魄力震慑奸逆,改变了逆乱之势。
  • 中国山水画
    山东宁阳县有两个古老的地名:“东疏”“西疏”(现西疏并入了东疏镇)。这两个地名是怎么来的?是为了纪念西汉名臣疏广、疏受叔侄而设的,其背后有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