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女不弃患麻风病未婚夫 上天赐药

文/刘晓
中医自古就流传下来许多妙方,可以有效治牙痛。图为白茯苓。(Shutterstock)
图为白茯苓立方体。(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762
【字号】    
   标签: tags: , ,

清朝时,岭南地区曾流行麻风病,因为这个病极具传染性,因此即便是骨肉至亲也不敢同住。

广东南海县(今佛山市)有一个大户人家的公子,才十五六岁,就风度翩翩,好似璧人一般,家人朋友都甚是喜爱。谁料突然有一天,公子染上了麻风病,家人只得在山中单独建了一间小屋,供他居住,家人每隔几日去探视,给他带些东西。

在患病前,公子曾订婚,未婚妻是县里名门大族的女儿。女子的父母听说公子患病,就打算退掉这门亲事,另外再给女儿寻找合适的人家。女子哭着对父母说:“还没结婚丈夫就患了恶疾,女儿的命运可想而知。从一而终,自古就是妇人应遵守的处世之道,而且从道义上,也不能因为对方生了病,就另嫁他人。与其在家变成老姑娘,让父母忧心,不如和丈夫在凄风苦雨中相互依偎,略尽为妇之道来度过余生,这是女儿发自内心的愿望。”

心疼女儿的父母,没有答应女儿的请求。女子反复恳求,誓死不改嫁。最终没法改变女儿意志的父母只能妥协,将她嫁给了公子。

嫁给公子后,女子没多久也被传染上了麻风病。两人在空旷的山野中形影相吊,甚是凄凉。听说了这件事的人们都为他们难过。

一天晚上,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四面的山岭寂静无声。夫妻二人坐在松树间的石头上聊天。丈夫说:“以夫人的美貌而沦落至此,完全是我的罪过啊。”女子却正色道:“我早知有今日,怎么敢怨恨你呢?”

两人正在凄然相对时,忽然看见溪水中有一个东西随着波浪翻滚,看着像兔子但又比兔子小。两人快步前去查看,那个东西却很快窜入松林后消失了。女子遂摘下发簪插在它消失的地方作为标记。

第二天,两人来到了作标记的地方,发现地面有异常,就挖土观瞧,原来是千年的茯苓。茯苓,是一种中药,寄生在山林中腐烂的松树根上,具有解热、安神等功效。而千年的茯苓实为仙品,两人便将其剖开分食,茯苓香甜可口,沁入心脾。不知不觉间麻风病消失了,两人身上的疤痕也不见了。

双方父母听说后,前来探视,眼前出现的是一对玉人,相映于大自然的美景中。父母大喜过望,将两人迎回家中,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婚礼。当时没有人不说这是忠贞之德带来的善报。显然,千年茯苓正是上天赐给他们的啊!

在《劝戒录》中记录此事的梁恭辰,是听父亲说的,而他的父亲是听同榜进士、南海人谢兰生翰林讲述的,他曾亲眼目睹此事。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间善恶报应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为直接的报应较少让人亲见。但是昭昭天理,总有时会向世人直些显相,让人不得不信,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种方法吧!
  • 关于窦娥冤的故事,很多中国人并不陌生,它出自元曲大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的冤情是在死后被昭雪的,但根据古籍,也有不少冤情在当事人活着时被昭雪的,其中有两件分别发生在清朝嘉庆和道光年间,均记载在清朝《劝戒录》中。
  • 善有善报,自古不虚。据清朝梁恭辰的《劝戒录》记载,浙江仁和县(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经营盐业,家道殷实。
  • 百善孝为先。《说文解字》中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意思是说,“孝”这个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上半部分是老字的头,下半部分是子字,老人在上,小子在下。孝的意思是善待父母长辈的举动。
  • 清朝戏曲大家、文学家,在乾隆年间任翰林院编修的蒋士铨,有一位行侠仗义的父亲,虽然是一个一生都没有取得任何功名的人,但却在正史《清史稿》中留下了小传。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带从事盐业生意。他性格素来豪爽,虽每日与钱打交道,却并无利欲之心。
  • 信陵君待人宽厚,因其礼贤下士,士人争相奔赴其门下。他养士高达三千多人。图为赵佶《宋徽宗文会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王钦若是个外貌瘦弱的宰相,党进是个肚子里没什么谋略的将军。
  • 曹景宗以生僻的韵字作诗,刘辉开启奇特险怪的文风。
  • 袁安雪天僵卧而不敢劳烦他人,狄仁杰望见白云孤飞而思念双亲。
  • 包拯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家里还有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就是包拯的长媳崔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