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不好名利 与道士许迈结世外之交

文/刘晓
曲水流觞景观。图为日本江戸时代 山本若麟《兰亭曲水图》,1790年。(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06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历朝历代备受推崇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303年—361年)的字飘逸而端庄,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然有仙风道骨,因此被后人誉为古今之冠,有“书圣”之称。梁武帝萧衍评价其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酷爱其书法的唐太宗亦赞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而王羲之那感悟天地造化自然万物之美、宇宙之深奥精微所写下的《兰亭集序》,更有着“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唐太宗称之为“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并命欧阳询、褚遂良诸人精心摹得多本。

古人有种说法:“字如其人”,王羲之能写出如此书法,其为人也必是旷达飘逸。事实也是如此,王羲之平生喜好寄情山水和寻仙访道。

史载,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望族琅琊王氏,父亲王旷曾任淮南太守,全家都信道。小时候的他寡言少语,在外人看来并不出众。13岁时,他去拜见当时的名士周顗,颇具慧眼的周顗很快看出了王羲之绝非池中之物,因此十分看重他。牛心炙是当时很受欢迎的一道菜,在其他来客还未吃时,周顗就割了一块递给王羲之,自此人们才知道了他的名字。

待到王羲之成人后,其一改往日的寡言,颇善于雄辩,以刚直著称,其隶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古今未有。他也因此为其伯父、当时晋朝的重臣王敦、王导所器重。

时任太尉的郗鉴派门生到丞相王导家为聪明伶俐的女儿挑选佳婿。王导同意了,就让门生到家中选看。门生看罢禀告说:“王家子弟都不错,不过听说我来了,都很矜持重视,只有一个年轻人袒露胸腹,躺在东床上吃东西,并不在意。”郗鉴道“正此佳婿邪”。一问,才知正是王羲之,遂将女儿嫁给了他。历史上“东床快婿”的典故即出自于此。

元 钱选《王羲之观鹅图》。(公有领域)
元 钱选《王羲之观鹅图》(公有领域)

将名利看似浮云的王羲之在踏入官场后先做了秘书郎,其后征西将军庾亮请他做了参军,王羲之的职位累迁至长史。庾亮去世前,上疏称赞王羲之“清贵有鉴裁”,即他品行清高可贵,还具有识别人、物优劣的能力,因此皇帝任命其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作为青年才俊且有美誉的王羲之,得到了朝廷公卿的喜爱,他们频频召其入朝为侍中、吏部尚书,王羲之都推辞不就。又让他当护军将军,王羲之最初也是婉拒,素来赏识看重他的扬州刺史殷浩写信劝他,王羲之回信表达心迹说“素自无廊庙志”,但仍愿意“宣国家威德”,遂同意任护军将军。

当时殷浩与大司马桓温不和,王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劝告殷浩,殷浩不听。349年,东晋得知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国内动荡,就想借机统一,遂打算出师北伐。殷浩奉命领军,在没有得到圣旨的情况下,擅自出兵攻打许昌和洛阳,兵败而归。出兵前,王羲之知道他必败,曾写信阻止他,但殷浩置若罔闻。

殷浩兵败后,复图再举,王羲之再次写信劝阻,并分析天下形势。同时他还写信给会稽王笺说明殷浩为何不宜北伐,希望他可以阻止,否则“社稷之忧可计日而待”。然而,殷浩依然故我,最终兵败,其后受到桓温弹劾,坐罪被废为庶人,流放于东阳郡。

有一年,东晋东部地区出现饥荒,王羲之就打开粮仓赈灾,但是朝廷赋役繁重,吴地尤是,他便一再上疏据理力争,他的大多数谏议都被皇帝采纳了。他曾在给尚书仆射谢安的书信中提到赋税、徭役的严重使百姓生活多艰,更有奸吏横行,令人慨叹。

王羲之平素喜好“服食养性”,不喜欢待在人事复杂的京师。在他刚到浙江时,便爱上了此地,有终老于此的想法。彼时会稽山水秀美,很多名士居住在此,谢安未出仕时亦居住在这里。名士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与王羲之同好。

公元353年,黄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这篇前无古人的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

《兰亭序》摹本。传世的历代摹本中,最传神的当属唐人冯承素的“神龙本”。(公有领域)

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金庭,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当地有道教胜地“第二十七洞天”。他还与许询、支遁等人遍游山水,与道士许迈等相结交。

许迈,字叔玄,出于士族家庭。年少时就好静,不慕仕进。他曾去拜访著名的文学家、风水大家郭璞,郭璞为他占卜并告诉他:“君元吉自天,宜学升遐之道。”意思是他的大福气来自于上天,应该学习修仙之道。

彼时好道的南海太守鲍靓隐迹修行,没有人知道他的踪迹,但许迈却找到了他的所在,与他探讨修行之法。因为当时父母健在,他就在离家不远的悬霤山建精舍修行,年节时看望父母。等到父母过世,许迈让妻子回娘家,自己则与志同道合之人遍访名山,继续寻仙访道。

王羲之听说许迈的大名后,就来拜访他,与他相谈甚欢,都忘了回家。归家后,亦是与他书信往来不断。两人还结为世外之交。许迈曾在给王羲之的信中说:“自山阴南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

因为有着共同的志向,两人还一起服食丹药,不远千里去采药石,并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王羲之曾感叹说“我卒当以乐死”。

王羲之曾为许迈写了篇传记,说他灵异之迹甚多,不可详记。许迈后来不知所终,好道者说他已经羽化成仙。

另外《太平御览》引《太平经》说:“王右军病,请杜恭。恭谓弟子曰:‘右军病不差,何用吾?’十余日果辛。”杜恭即是钱塘的杜子恭,是当时有名的道教宗师。他听说王羲之病后,却并未当回事,而是预测其十余天就会痊愈。

公元361年,59岁的王羲之去世,葬于会稽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尚在。@*#

参考资料:

《晋书》
《太平御览》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两句话可大有来历,出自皇帝宋真宗在《励学篇》中的诗句。宋朝人崇尚文化、尊重知识,连皇帝为读书代言呢!那么,皇帝的话准不准呢,看看宋朝宋祁兄弟的故事就知道啦!
  • 在元曲领域,最有趣的作家组合莫过于“酸甜乐府”。一个喜食酸而号酸斋,一个好甜食而号甜斋,恰巧又都擅长散曲创作,因而后人习惯将二人合称。多姿多彩的元曲,就这样增添了几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 宋朝是个风流儒雅、诗情画意的时代,文人辈出,也留下了许多文坛佳话。有“红杏尚书”之称的宋祁,因为两首诗词,竟然决定了他传奇的命运!
  • 元曲界有一句名言:“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1]说的是元代后期两位以散曲留芳后世的大作家,“乔”即乔吉,“张”便是张可久了。
  • 俗语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文学艺术领域,要想评选出个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选,在历史上就争议颇多。不过对于谁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无异议,此人正是誉满天下的关汉卿。
  •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来说去,都是绕不过一个“吃”字。说起古代最会吃的名人,恐怕非苏轼莫属。他热爱美食,发明美食,甚至为美食写诗做赋。今天让人垂涎欲滴的“东坡肉”,也是出自这位大文豪的手笔。
  • 他以通俗的诗歌引领了一个时代,又以诗歌缔结一朝传奇。他成为全民仰慕的文化座标,也成为佛门史载的有素行者。他在千年前留下誓愿:当佛陀下世时,他要随慈氏下世,经历劫难,成就无上正道。他也衷心希望能以当朝的文笔,在未来世专颂转法轮。
  • 暗喻清贫贪馋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头逮着竹笋就砍,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这生动的形象,刻画了文同豁达、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这对表兄弟亲密的关系。
  • 当年苏辙为了感念巢谷,写下《巢谷传》,说他死于岭南。事到如今,人们很难去探究巢谷的死因,不过唯一能证明的就是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位真性情的奇人啊。
  • 白米饭是很好的养胃食物,可作为主食适当的吃。(Shutterstock)
    现代人说,幽默一种沟通表达的艺术,而对苏轼而言,应该也是心态乐观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