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道】以信义经商治家的晋商乔致庸

作者:刘晓
font print 人气: 12015
【字号】    
   标签: tags: , ,

多年前,看过一部韩国电视连续剧《商道》,迄今难以忘怀。“所谓的做生意,不是为了赚取金钱,而是赚取人心;并不是要获得利润,而是要获得人心。赚取人心获得人心,这就是做生意,到了那个时候,金钱自然随之而来。”这是《商道》中的主人公林尚沃在最初踏上经商之路时所听到的谏言,从此他将其铭刻在心。若干年后,当在商海历经沉浮而终于成为巨富时,林尚沃总结了自己经商的信念:“一个真正的生意人,不应该追求所谓的利,而是要追求所谓的义”;“视财物如水一样的平等,做人如同秤一样的公正刚直”。

根据韩国史料记载,《商道》中的林尚沃在韩国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19世纪初韩国著名的商人。少年时,他曾在寺庙中修行,后进入商界。在商场上,他屡遭陷害,但仍然坚持正派经商,凭借坚强的意志与灵活的商业手腕,屡挫屡战,终于成为韩国首富。在经商过程中,林尚沃还积极行善、济世扶贫,常常发放粮食给贫困的民众;无论求助的人的身份如何,他都能一视同仁一样地对待。因为其崇高的德行与节操,他被朝廷封为三品命官。据说,他去世前将土地、财物全部捐给了国家,自己家中只留下二十元。

在中国的明、清两朝闻名全国的晋商中,有一位名为乔致庸的商人,他与林尚沃一样,在经商过程中以“信义”为重,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弃儒经商

乔致庸,生于清朝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出身商贾之家。幼年喜好读书,后中秀才,曾雄心勃勃要走举人、进士的仕途。可是天命难违,由于自幼父母双亡,抚养其长大的兄长在其考中秀才后突然病亡,无奈之下,乔致庸为了挑起家庭的重担,放弃了读书致仕的道路,开始经商。但毋庸置疑的是,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熏陶的乔致庸,在经商中亦秉持待人以诚、信义为重的理念,开启了乔家以儒兴商之路。

乔家最初的生意主要是经营丝和茶叶,即将南方南浔的湖丝和武夷山的茶叶运到北方。当时由于北方有捻军、南方有太平军运动,丝路和茶路一度中断。凭借着惊人的勇气和智慧,乔致庸打通了商路,而且在运茶和运丝的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了票号(注:相当于今天的银行)的作用。因为商人携带大量银两在旅途中是十分不安全的。

当时山西平遥已经有了一家全国有名的票号:日昇昌,但它的主要问题是不和中小商人打交道。乔致庸敏锐地抓住商机,一下子开了两家票号:大德通和大德丰。在雄才大略又多谋善断的乔致庸的谋划下,乔家分支票号遍及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业务繁荣。光绪十年大德丰成立时的资本是6万两,到光绪十几年时已经发展到35万两。乔致庸也成为当时的商业巨贾。

乔家票号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每年都把获得的利润投入作为资本,而这在当时的山西商家中是比较少见的。有人研究后得出结论,乔家的流动资金在800万两到1,000万两,还不包括乔家的票号和房地产。

此外,乔致庸还将上一辈乔家在包头开办的复盛公商号,发展为复盛公、复盛西、复盛全、复盛协、复盛锦、复盛兴、复盛和等庞大的复字号商业网络,基本上垄断了包头商业市场,故包头有“先有复字号,后有包头城”之说。

据说,清末时,乔家已在全国开有钱庄、票号、粮店等二百多处,资产达数千万两。

以儒兴商

与林尚沃一样,乔致庸的成功在于他非常重视“德行”,无论做人办事,还是任人立规,乔致庸都十分重视道德水平,他的手边常常放着的是四书五经和《史记》等儒家经典。其经商理念是“一信、二义、三利”。

在他平日对手下的训讲中,乔致庸也多次强调“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的道理。即要以信誉赢得顾客,不能以权术欺人,更不能将“利”字放在首位赚昧心钱。他非常清楚,信誉是商家的根基,是商号的命脉。正因为如此,才使乔氏商号、票号能够在社会动荡及信用风险极大的情势之下赢得民众及官府的信任。

比如复盛西商铺是乔家在包头的一大商号,主要经营粮油,不论是质量还是份量都有保证。一次,复盛油坊往山西运送一批胡麻油,经手的伙计为了从中谋利而在油中掺假。掌柜的发现后,将伙计痛斥一番,并命人倒掉整批掺假的胡麻油,重新换了货真价实的胡麻油。虽然乔家遭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但却为其赢得了诚信的美名。

1930年云集在柳河车站参加中原大战的蒋介石部队。(公有领域)

乔家的后人也同样延续着乔致庸的信义精神。20世纪30年代曾爆发中原大战,导致经济衰退,晋钞贬值,晋钞跟新币之间的兑换比例大概是250000:1。如果乔家的大德通票号用晋钞支付,完全可以利用差价大赚一笔,否则将无法生存下去,但乔家为了维护商业信誉,毅然决定收晋钞、支付新币,让百姓手上的钱可以在各地自由流通。最终,大德通倒闭了,但乔家的精神却被人们广为传颂。

乐善好施

身为巨富的乔致庸同样也是位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商人。他不仅在灾年出钱出力赈济百姓,而且平时对于任何有求之人都是尽力帮助。

在清光绪三年,山西遭遇百年大旱,人民生活困苦,乔致庸开仓救灾,捐款3.6万两白银。其善举被载入《祁县志》。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北方大旱,秋粮减收大半。旱情一直持续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播时节,很多老百姓饿死了,还有的卖儿卖女,惨状目不忍睹。为了救济灾民,乔致庸一方面要求家人减少开销,家中男女老少一切从简,一年内不准做新衣服、不准吃山珍海味;另一方面安排具体赈灾,即对乔家堡的百姓,按人发给若干粮食,另在村里的大街上安置一口大锅,舍粥给外来的饥民。

乔致庸嘱咐分粮的伙计“把斗子装得满一些。分的粮食亏了,我给你们补;要分得多出来,我就砸你们的饭碗”,要舍粥的伙计“不要稀了,稠些儿”。粥要稠到用毛巾裹起来,再打开时米不散;稠到放在碗里,插上筷子,筷子不倒。老百姓们对此是交口称赞。

还有每年过年时,乔家在包头的粮油店都会“掺假”,就是把上等米面掺到普通米面里,但按照普通米面的价格卖给穷人,为的是让穷人也能吃上好粮食。穷人们都感恩戴德。

此外,为了帮助乡亲们,乔家在农耕时节都要在门口拴上三头牛,谁家耕地需要就牵去,傍晚送还即可。

善心有善报

正因为乔家的善行,乔家避免了好几次灾难。一次是一股四处流窜的土匪,来乔家堡转悠了好几天,想打劫乔家,但找了几天,在整个村里都找不到一个内线。加之乔家大院壁垒森严,还有忠心的护卫,这股土匪只得作罢。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山西总督也开杀洋人。有七名意大利修女从太原跑到了祁县,被乔致庸救下,先藏在银库中,后秘密送到河北脱险。后来意大利政府特意送来一面意大利国旗表示感谢。抗战时,日军进军山西。乔家将意大利国旗挂在大宅外,阻止了日军的侵扰,因为当时日本、意大利同为“轴心国”。

中共篡政后的文革时期,乔家人已是各奔东西,老宅空有其壳。但老百姓都不舍得砸碎乔家大院一块砖,因为谁都不想背负“忘恩负义”的恶名。这也是今天的我们还能看到完好的乔家大院的原因。

乔家家规

为了让后人走正道,乔致庸还立下了家规,规定:一不准吸毒,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虐仆,四不准赌博,五不准冶游,六不准酗酒。他还高薪聘请家庭教师教育子女。他一生育有六个儿子,之后的每一代都任人唯贤,而这也是乔家成为豪门望族、连续六代富足的原因。

光绪三十三年(1907),乔致庸去世,终年89岁。乔家第六代中有11个大学生、2个博士生、1个硕士生,其后代现遍布世界各地。这正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1. 郝汝椿《乔家堡人说乔家》
2. 《乔家大院》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猗顿,春秋时期的大盐商,太史公曾评价道:“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其猗顿之谓乎。”猗顿祠中的古碑文亦有如下的文字:“猗顿不朽有三:为国立功,为民立德,己身立言。”山东民间迄今仍流传着他扶危济困的故事。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当铺等店家。(公有领域)
    对于今天的世人来说,徽州不过是一个古老的地理概念,它包括现在安徽的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业已划归江西的婺源。如果你有缘去这些地方游历,你依旧会感受到古徽州难以言传的魅力。那里有如幻如梦的黄山、颇有道家仙气的齐云山、纵横流淌的新安江;有粉墙黛瓦的古村落、无比幽深的街巷;有绵绵大族、煌煌宗祠的遗迹,在风雨中述说着往事的寂寞牌坊……
  • 大约在近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中国人就有了早期的商业行为,即进行商品交换。《淮南子‧览冥训》中说黄帝时“市不豫贾(价)”,意思是说没有乱喊价钱的商业欺诈行为。上古百姓天性淳朴,乐天知命,自然在商品交换中也保持了一种美好的状态。
  • 在越王成就霸业后,深谙勾践品性的范蠡选择了功成身退。他带着家人、弟子,辗转来到了齐国,并将自己的姓名改为“鸱夷子皮”,意思是“有罪被放逐的盛酒的皮囊”,目的或者是为了打消当地人的疑虑。众人在海边结庐而居,并垦荒耕作,同时兼营商业。没过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的家产。
  •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在水边隐居的高人,经常亲近自然,日常活动都能保持心态纯净。徐明义画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义 提供)
    谁是古今“茶神”“茶圣”呢?爱好茶道之人都会想起陆羽(字鸿渐、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陆羽的足迹踏遍中国种茶名山和名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成了《茶经》传世,开导后人茶文化的风尚流传至今,并使得中华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经典。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何能脱颖而出留下千古的功业呢?陆羽是怎样和茶结缘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经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响的一生。一起来探索陆羽的生命之《歌》!
  • 清代女学兴盛,才媛辈出,官眷闺秀的交游聚会,往往充满了儒雅和诗意。出身湖阳世家的恽珠,才思敏捷,少女时期的诗作《锦鸡诗》,独具娴静高华的气质,而且流露出化凡禽为神鸟的超凡脱俗的志向。
  • 世人皆知梅花是早春花木,她为梅花作诗,偏要说:“一枝留待晚春开。”沦落风尘的她,却因为这句诗,在及笄不久的美好年华遇见人生伴侣。从此,二人诗画相酬,山水作伴,成就一段才女配名士的佳话。
  • 吴道子是唐朝著名画家,他一生画了三百多幅壁画,并有近一百幅卷轴画被皇宫收藏。民间画工称他为“画祖”,史称“画圣吴道子”。
  • 清代诗坛有一位才女,长于书香之家,嫁入诗礼之族。她身边的亲友,皆是文士、才女,她本人更是这个文学家族中,一颗光华熠熠的明珠。
  • 山东才女王照圆,不仅是郝懿行治学生涯上的贤内助,自己也留下了补注古文的专业著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