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德遐被的永乐大帝

【文史】明成祖疏通大运河 铸永乐大钟

刘晓

《潞河督运图》(局部)描绘了漕运的繁忙景象(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49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明成祖朱棣的一生真的是了不起的一生,前文已经说过,其在位短短二十二年间,不仅发展了经济,国力达到了鼎盛,天下得以大治,声名亦远播海外,仰慕中华文明者无计其数,六十多国与明朝存在朝贡关系;而且他做出了好几件了不起的大事,其中任何一件都会让其青史留名。这其中就有疏通大运河和铸造永乐大钟。

疏通大运河

没有人否认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其对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的作用显而易见。

隋唐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Jason22/维基百科)

大运河最早是在春秋时期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北京,在唐宋时极为繁荣。元朝时,先后开凿3段河道,即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北京与天津之间,新修“通惠河”。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明初建都金陵后,大运河作用有所降低,加之黄河频繁泛滥等原因,运河的某些河段常被淤塞,造成航运中断。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决原武黑洋山,漫入东平之安山……元会通河亦淤,久不治。”

《京杭运河图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在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大规模南粮北运成为重要议题。由于海运危险,陆运艰难,沟通南北大运河的呼声很高。永乐九年(1411年),山东济宁同知潘叔正上书,言明开会通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明成祖深以为然,于是下令工部尚书宋礼征民夫16万,疏濬自济宁到临清元代运河。

宋礼在前期调查中发现,元代济州河和会通河古运道,由于黄河屡次决水,导致济宁两侧北高南低,南水有余,而北水常不足。因此,他采纳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设计方案,通过筑坝拦住大汶河和大清河抬高水位,再开挖小汶河,将大汶河水通过小汶河引入大运河最高处南旺,保证运河之脊南旺水源充足。于是,运河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南北畅通无阻。

清代中期绢底彩绘《京杭运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这次运道疏濬后,将元代先后开挖的济州河、会通河及济宁以南至徐州一段运河,统一命名为“会通河”。

会通河疏通后,大运河运量从元朝初年的不足10万石,提高到明朝中期最高年份的580万石,平均每年300万石,而清代最高年份有800万石,这差不多是当时京城一年所需。南北间的商业也随着京师和大运河的发展而进一步繁荣起来。

现今的京杭大运河(Ian Kiu/维基百科)

铸造永乐大钟

在北京海淀区的大钟寺内,集中了中华古钟如乐钟、朝钟、佛钟、道钟、金刚铃等古钟类文物400余件(套),这其中就有悬挂在钟楼内的铸于明永乐年间的“钟王”——永乐大钟。其造型精美,形体宏伟,历时五百多年,至今仍然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

永乐大钟是在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按照《太祖实录》里“唯功大者钟大”的规矩铸造的。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盛世鸣钟的习俗,钟的端庄形象和铭文具有永久性和历史感,象征着天长地久、国泰民安、和谐幸福。

永乐大钟(Clithering/维基百科)

永乐大钟高6.75米、钟口直径3.3米、重达46.5吨,用铜、锡、铅合金铸成,通体褚黄,有“钟王五绝”的美誉。“五绝”如下:

第一绝是形大量重、历史悠久。

第二绝是它是世界上铭文字数最多的一口大钟,钟体内外铸有佛教汉、梵经文一百多种,共23万多字,经文字体工整婉丽,是明代书法家沈度的手笔。据说之所以将经文写在大钟上,是为“一撞可抵遍唪经”,意用撞钟的声音来传达美好的佛的祝语。

第三绝是音响奇妙优美。钟体上窄下宽,钟声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幽雅,击钟时余音长达两分钟以上,钟声最远能传15 ~20公里以外。

第四绝是大钟的悬挂纽是靠一根与钟体相比显得很小的铜穿钉连接的,其承受四十多吨的剪应力范围之内。此钟的悬挂方法符合力学原理,悬钟木架采用八根斜柱支撑,合力向心,受力均匀,大钟悬挂在主梁上,全靠一根长1米、高14厘米、宽6.5匣米的铜穿钉,穿钉虽承受几十多吨的剪应力而安然无恙。

第五绝是铸造工艺高超。据现在研究人员分析,钟体强度达最佳值,故受撞五百多年,仍完好如初。

当年永乐大钟铸成后,被送至景山后街的汉经厂(即嵩祝寺),在那里由僧侣们每日诵经撞钟。万历帝时,将永乐大钟移至位于西直门外的万寿寺,每天由6个和尚敲钟。据说,当时迁移大钟之事曾轰动京城,引发百姓围观的盛景。天启年间,时局动荡,大钟被弃于地上。

大钟寺内悬挂永乐大钟的钟楼(颐园新居/维基百科)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大钟被移至觉生寺,并专门修建一座上圆下方的两层钟楼,用以悬挂大钟。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移钟工程才最后完成。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起,觉生寺成为历代皇帝御驾亲临与寺中僧侣一起敲钟、为天旱祈雨时的场所。因永乐大钟常鸣,觉生寺被老百姓俗称为“大钟寺”,觉生寺一名反倒被人忘掉了。

如今每逢新年、除夕等重大节日,一般要撞钟108下,有除旧迎新、敲钟祈福之意。之所以撞钟108下也因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寓意去除人生的这些烦恼。另据明代朗璜所着《七修类稿》解释:其“扣一百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数之和,正得此数”。@*

点阅【威德遐被的永乐大帝】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谢秀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由于渤海污染严重,已经沦为死海,山东省政府拟在山东半岛中部开凿一条人工运河,将渤海和黄海连为一体,希望两海的水体交换,来解决渤海的污染问题,同时又能通行万吨巨轮。此一设想将提交即将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讨论,到底是奇思妙想还是异想天开,有待科学考察,不过已经有海洋专家表示质疑。
  • 京杭大运河也称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深深的影响了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
  • 安南,现今的越南,古称“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属地,五代以后,方独立成国。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离,并发兵占领了中国的一些县镇。洪武年间,明太祖曾颁诏晓谕安南国王陈日昆,命令归还,但受制于国相黎季犛的陈日昆,拒不从命。因明朝初建,朱元璋不愿再起干戈,所以暂时搁置,安南处于半独立状态。
  • 明成祖的皇后徐氏是开国大将、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明史》载,她天资聪颖,幼年时便贞洁娴静,喜欢读书,堪称女中儒生。明太祖朱元璋听闻后,便将徐达召来说道:“朕与你是布衣之交,自古以来君臣相互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亲。你有这么好的女儿,朕想将儿子朱棣与她相配。”徐达马上叩头拜谢。而朱元璋将开国大将之女许配给朱棣,显然让朱棣得到了更多的助力,这样特殊的待遇在其他诸王(朱元璋的其他儿子)身上并没有出现。
  • 古代帝王称为天子,指出帝王是承天命来治理天下的。“天命”之说是人间掌握了权力之人用来树立自己地位的“说词”吗?还是真有天命并以“吉兆”加持示现呢?
  • 东汉光武帝刘秀九岁丧父,由叔父刘良抚养长大。他身长七尺三寸,仪表堂堂,美眉须,鼻梁高挺鼻准隆起,配上大大的嘴巴和天庭隐隐隆起的日角,显示帝王之相,他性情简朴勤勉,喜爱耕稼农事,对家人重情重义,从来没有想过在政治上出人头地。这样一个勤朴宽厚温和的美男子,又是怎样当上中兴之主的呢?
  • 李世民班师回朝,唐高祖为儿子举行庆功宴。喝到酒酣之处,本是喜庆的场面,高祖的脸上又突兀地泛起了一抹愁云。
  • 齐王逃回长安后,唐高祖李渊第一时间得知了刘武周进犯的实力,误以为唐军不敌武周大军,于是下令永安王李孝基,和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等人,联合助剿吕崇茂,同时发出一道敕令,命关中守将,严行堵御,所有河东一带,暂行弃置。
  • 隋朝末年,刘武周割据一方,自称皇帝,定国号大汉,是大唐的一大劲敌。刘武周为与大唐争雄,屡次进攻幷州。齐王李元吉作战的能力,远远比不上他的哥哥李世民。唐高祖李渊便给齐王添了一个行军总管裴寂,原本希望老成练达的裴寂,能帮着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不料,裴寂出征竟也一败涂地,反而使唐军失去了晋州以北的全部城镇。
  • 说唐高祖即已定都长安,但天下还未一统,群雄割据地方。李渊称帝,传檄天下。长安就成了豪雄率先攻打的目标。陇西薛举想趁着李渊帝位还没坐稳,就趁机出兵,攻打长安。薛举雄踞陇西,拥兵十几万,声势颇为强盛,是李唐的一大劲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