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德遐被的永乐大帝

【文史】明成祖建大报恩寺塔 为世界奇迹

刘晓

南京大报恩寺塔(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842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报恩寺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南京三大寺。大报恩寺的具体地点在南京(古称金陵)城南的东长干里、现今的雨花路东侧,民间传说,早年这里有“异气”。其前身是三国时吴王孙权建的阿育王塔。南北朝时,崇佛的梁武帝萧衍对塔作了改造,复建长干寺,易名长干塔。塔建成后顿现祥光,遂成为佛门宝地。宋天禧年间,又改为天禧寺,后建圣感塔。

建大报恩寺 报答父母大恩大德

为何明成祖朱棣选此地建寺呢?“报恩寺”顾名思义就是为报答恩情建造的寺庙,据《明太宗实录》等记载,永乐二十二年春三月,天禧寺将建成,明成祖赐名“大报恩寺”,并亲制碑文。根据碑文,明成祖要报答的是父亲明太祖朱元璋和母亲马皇后,因为他们“开创国家,协心致理,德合天地,功在生民,至盛(圣)极大,无以复加”。

明成祖朱棣着衮龙袍像(公有领域)

事实上,早在永乐十一年,明成祖就在《重修报恩寺敕》中说了要建造大报恩寺来报答父母的大恩大德之心。不过,后人认为朱棣要报答的可能是他的生母杠妃,因为大报恩寺的大殿就是杠妃殿。

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朱棣靖难起兵前曾向马皇后发誓,如果当上皇帝后,便建一寺塔报答。在兵渡长江时,江中忽然涌出一座宝塔,朱棣想到起事前的誓言。

当了皇帝后第二天出现一起怪事,天禧寺突然发生大火灾。有人报信给朱棣,朱棣听说后让人不要救火,结果大火把寺院烧得一干二净。火灭后,朱棣命人把寺址上所有灰烬杂物全部铲净扔到长江里,在原址重新建寺建塔,即大报恩寺和大报恩寺塔。

约翰柏纳费歇尔冯埃尔拉赫于1721年出版《Plan of Civil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中所画的大报恩寺(公有领域)

规模宏大 施工考究

从朱棣亲自拟就的《御制大报恩寺左碑》看,朱棣的想法里还是考虑到这里的“佛缘”。“辉焕一新,重造浮图,高壮坚丽,度越前代,更名为‘大报恩寺’⋯⋯”但不管朱棣建寺的真正用意何在,金碧辉煌的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是按照皇宫的标准建造。

修造大报恩寺由下西洋的郑和等人担任监工官,因其中间几次下西洋,因此工程进展缓慢,历时十九年,在朱棣孙子明宣宗时最终完工。

大报恩寺整个寺院规模极其宏大,有殿阁30多座、僧院148间、廊房118间、经房38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为百寺之首。其中以四天王殿及大殿最是壮丽,下墙石坛栏楯均用白石,雕镂工致。大殿即杠妃殿,非礼部祠祭,终年封闭。

南京大报恩寺塔(公有领域)

世界七大奇迹之大报恩寺塔

大报恩寺中最为人称道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2米,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门框装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塔内外置长明灯146盏,昼夜通明。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并列,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也被视为“天下第一塔”。

大报恩寺塔琉璃构件。现藏于南京博物院。(MtBell/维基百科)

而“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折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笋合缝,信属鬼工。”每天晚上报恩塔燃灯数十盏,如星光灿烂,十里之外都可以看见。这是何等的壮观!

据说,大报恩寺的建造与古埃及法老的“金字塔”建筑方法很相似,不是用脚手架一层一层搭建,而是“造一层,四周壅土一层,随建随壅,至九层,则亦壅九层,始终在平地建造。及工竣,复将所有壅土除去,而塔身始现。”这样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南京大报恩寺御制右碑(猫猫的日记本/维基百科)

可以说,南京大报恩寺塔代表了中国古代皇家寺院建筑的最高成就,甚至还成为后世部分皇家园林建筑的典范,如北京圆明园。它的建成“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西方人关注大报恩寺塔

永乐时,海外使臣到大报恩寺参观的人员来自一百多个国家,他们“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亲眼目睹大报恩寺壮观瑰丽的欧洲人将其介绍到西方,引起西方人对中国皇家“第一寺塔”的普遍关注和向往,促进了欧洲“中国热”的升温。

1839年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在他的《天国花园》中这样写道:“我(东风)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文中的瓷塔,就是大报恩寺琉璃塔。

乾隆年间,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描绘的南京大报恩寺塔(公有领域)
乾隆年间,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描绘的南京大报恩寺塔(公有领域)

毁于雷击和战火

这座令人无比赞叹的寺塔在多年平安无事后,于嘉靖四十五年时毁于雷击,“惟塔及禅殿仅存”。这被认为是不祥征兆,有警告新皇帝的天意。

万历年间,“报恩寺佛殿尽毁,一塔尚存,斜向东北。万历庚子年,本寺讲僧弘恩化缘修之,用万金焉。此塔未修之先,早晚日射光彩万状,令人目夺。既修之后,觉光彩顿少。”

康熙三年居士沈豹募款重建,但在1856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尽毁于战火。后来虽然重建,但占地仅方亩,已完全没有以往的壮观和神奇。

2008年8月,在大报恩寺遗址地宫出土的铁函中发现七宝阿育王塔等一系列世界级文物与圣物,内藏“佛顶真骨”。而这让人们再次回想起昔日大报恩寺、塔的辉煌。@*#

点阅【威德遐被的永乐大帝】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谢秀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8月6日报导】(中央社台北六日电)南京大报恩寺地宫神秘铁函今天开启,铁函内的宝物金光璀璨。专家判断,宝物是一座镏金七宝塔,宝塔内可能藏着“佛顶真骨”、舍利及不同时期皇家供奉品等宝物。
  • 《明史》上说明成祖“智勇有大略”,“智虑绝人,酷类先帝”。(惠美 绘图/大纪元)
    明成祖的“永乐盛世”是明朝的鼎盛时期,足以媲美汉唐盛世。此时,明朝的综合国力无论在亚洲还是世界,堪称首屈一指。《明史》上说明成祖“智勇有大略”,“智虑绝人,酷类先帝”。汉武帝是以“通西域”而著称,唐太宗因被尊为“天可汗”而闻名,明成祖则以“下西洋”而传世。
  • 402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南郊祭祀天地,正式称帝,改明年年号为永乐元年,一切沿循明太祖时制度,是为明太宗(后改为明成祖),他也是有明一代最卓有建树的伟大皇帝。作为最高的统治者,雄才大略的朱棣继承了父亲朱元璋勤奋、节俭、体恤百姓的长处,但却摒弃了其父晚年猜忌、武断的短处。他为人果敢英武,驭臣威严,但并不武断,而是善于纳谏,主张“用法当以宽”,“待人当以诚”;他不仅注意守成,而且励精图治,使明朝在永乐年间进入繁荣辉煌时期。
  • 明成祖的皇后徐氏是开国大将、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明史》载,她天资聪颖,幼年时便贞洁娴静,喜欢读书,堪称女中儒生。明太祖朱元璋听闻后,便将徐达召来说道:“朕与你是布衣之交,自古以来君臣相互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亲。你有这么好的女儿,朕想将儿子朱棣与她相配。”徐达马上叩头拜谢。而朱元璋将开国大将之女许配给朱棣,显然让朱棣得到了更多的助力,这样特殊的待遇在其他诸王(朱元璋的其他儿子)身上并没有出现。
  • 古代帝王称为天子,指出帝王是承天命来治理天下的。“天命”之说是人间掌握了权力之人用来树立自己地位的“说词”吗?还是真有天命并以“吉兆”加持示现呢?
  • 东汉光武帝刘秀九岁丧父,由叔父刘良抚养长大。他身长七尺三寸,仪表堂堂,美眉须,鼻梁高挺鼻准隆起,配上大大的嘴巴和天庭隐隐隆起的日角,显示帝王之相,他性情简朴勤勉,喜爱耕稼农事,对家人重情重义,从来没有想过在政治上出人头地。这样一个勤朴宽厚温和的美男子,又是怎样当上中兴之主的呢?
  • 李世民班师回朝,唐高祖为儿子举行庆功宴。喝到酒酣之处,本是喜庆的场面,高祖的脸上又突兀地泛起了一抹愁云。
  • 齐王逃回长安后,唐高祖李渊第一时间得知了刘武周进犯的实力,误以为唐军不敌武周大军,于是下令永安王李孝基,和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等人,联合助剿吕崇茂,同时发出一道敕令,命关中守将,严行堵御,所有河东一带,暂行弃置。
  • 隋朝末年,刘武周割据一方,自称皇帝,定国号大汉,是大唐的一大劲敌。刘武周为与大唐争雄,屡次进攻幷州。齐王李元吉作战的能力,远远比不上他的哥哥李世民。唐高祖李渊便给齐王添了一个行军总管裴寂,原本希望老成练达的裴寂,能帮着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不料,裴寂出征竟也一败涂地,反而使唐军失去了晋州以北的全部城镇。
  • 说唐高祖即已定都长安,但天下还未一统,群雄割据地方。李渊称帝,传檄天下。长安就成了豪雄率先攻打的目标。陇西薛举想趁着李渊帝位还没坐稳,就趁机出兵,攻打长安。薛举雄踞陇西,拥兵十几万,声势颇为强盛,是李唐的一大劲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