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篮球分析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从古到今,悠悠岁月,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连绵不断。人生在世,以德立世、以诚为本。真诚待人是传统道德的精华核心,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德性与修身之本。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取信于他人的基础。信口开河、言而无信的人即使蒙混乃至得势于一时,但是绝对不可能长久。
人世间曾经出现过许多神迹和奇迹。神迹只在相信神的人们面前出现,而奇迹多出自与人们对信仰、正义或真理的坚定信念。生活中也总会有许多一般人难以想像的事情发生,一些绝处逢生的奇妙事例多来自于对某种信念的坚持。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美好,总是在人们持之以恒的不懈坚持之后才能呈现。
人生感悟
前几天见到了一个事业有成的亲戚。他很年轻,却拥有一份令一般人羡慕的工作,收入非常丰厚。别墅公寓与私人汽车早已拥有,银行的存款据说也足够下半生消费了。然而,不幸的是他最近身体总是不太好,医院检查的结果是他患有肺结核与糖尿病两种疾病。医生劝告他说,肺结核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所以应该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但是糖尿病却必须避免营养过剩,所以应该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这种自相矛盾的劝告让他感到无所适从,每天吃药也没有效果,于是就问我应该怎么办。
人刚出生来到世间时,本来身无一物。世上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带不去。然而,人生路上多诱惑,现代社会中有许多欲念很强的人,都把欲望视为人的本能,或把欲望视为人生中的动力,至于纵欲过度之后的危害却很少有人去反思。人有七情六欲,欲望是多方面的,可以分为食欲、物欲、名欲、 利欲、色欲、权欲等。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适可而止,他的一生也就只能是一个私欲不断产生和满足的过程而已。只有清心寡欲的智者才知道简单是福,平淡是真,知足才能常乐。
单纯与善良,其实是人的心灵中最为宝贵的精华。人性中有单纯才有真诚,真诚源自单纯。单纯能使人的心灵纯洁,善良则能使人的心灵高尚。纯善之心不只是简单和纯真,她是一种最高尚的精神境界。因此,一个人如果有一颗纯善之心,那他一定是品格最高尚的人之一。
人世间有许多人都渴望自己做事成功,但是并不知道成功的要诀是什么。在一次智力开发的讲座上,我向那些年轻的学生们提问说:“怎样才能成功?”有些人回答说:“成功要依靠自己拼命的努力。”也有人回答说:“成功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学。”一位年龄较大的学生回答说:“成功要依靠好的运气,因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嘛。”看到我没有开口评论哪个答案是对的,有个女学生忍不住问我道:“老师,您自己的答案是什么呀?”我回答她说:“同学们的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认为做事成功的要诀是必须有精诚之心。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唯有精诚之心,才能尽显人之本性,才能感染他人,才能感动万物,才能感动天地,才能心想事成。”
前几天,有一个同事突然问我:“你的薪水并不比我多,但是我看到你和你周围的朋友都无忧无虑,心态洒脱,好像没有任何精神压力。你能告诉我你们有什么秘诀吗?”看他那副诚心求教的样子,我平静的微笑着回答他说 :“我心无所求,你能做到吗?”他马上露出一副为难的面容回答说:“那怎么可能呢?这几天一直很疲劳,明天还要上班;孩子前天数学考试不及格,这事还真不知道怎样处理才好;最近信用卡消费的太多,银行的存款已经不够用了...这么多的烦心事你让我怎么安静的下来吗?我如果不去追求,岂不是活得更惨?” 我平静的回答他说 :“你只有心中无所求了,才能真正活得洒脱。”于是我向同事讲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脾气粗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有些人则慈眉善目,忍辱礼让,有一副谦恭待人的好气度。修心必先修德,养身须先制怒。也许有人会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上,谁不曾遇到过生气别扭、令人气愤发怒的事呢? 然而,生气发怒无论从人体养生还是修心养性上讲,都是有百害无一利的。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宽怀大度,忍辱不辩,自然就能远离是非,无忧无虑,度过一个逍遥自在的人生。
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与思想不复杂,那么他就可以轻易简单的获得幸福。例如在口渴的时候找到了一潭清澈的泉水,在寒冷的严冬得到了一缕温暖的阳光等都能给许多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与喜悦。或许一些欲望很高的人会把这样的事情看成天经地义的,把上天的恩赐与人生中的幸运视为理所当然,只有把自己执著追求的事物追到手时才有一丝快感,这样的思维方式显然距离幸福非常遥远。
人世间有很多人感觉自己生活得很幸福,也有一些人总是感觉自己的人生非常不幸。然而,根据笔者的观察结果,感觉自己幸福的人并不一定在物质财富方面十分富有,他们通常各种欲望心很淡,不太计较个人的得失,可以做到以苦为乐
人生感悟:报应处处有
在道德水准较高的中国古代,没有人怀疑善恶必报的真实性。即使在共产邪党强制让人们相信所谓“无神论”的日子里,我仍然从村里的老人那里听到过“人有好心天知道”及“伤天害理,天打雷劈”这样的劝善警句。
人生感悟:心淡人自乐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经常为自己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而烦恼。虽然他们很想摆脱烦恼,却找不到烦恼的真正根源在哪里。如果向他们询问生气或者不快乐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下面的理由:老板太刻薄,所交的朋友对自己不忠诚,孩子太不争气而没有进入名校,以及老公或家长太过吝啬给的零用钱太少等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把个人的得失看得很重,而且都认为自己的烦恼完全来自于他人的错误,却没有人去真正反省自己的任何缺点或过失
人生感悟:文章本天成
在走上修炼的道路之前,我不仅没有任何文艺创作的经验,而且由于生长在中国大陆那样的学习环境中,小时候各种政治运动接连不断,因此连中文也没有学好,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总感到有些词句半懂不懂。然而,自从走上了修炼的道路之后,心灵在佛法中开智开慧,在文艺创作方面也有了一种无师自通的感觉,经常在头脑中自动的涌现出许多优雅的诗句与灵感,所写的诗歌和散文自然而成,几乎都是自动的从心中流淌出来的心声,而没有经过任何刻意的构思和创作。
人生感悟:度人必须度心
以前有一些亲朋好友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他们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出于同情心,逢年过节时我经常寄一些钱给他们。原来的想法只是想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时间一久才发现寄钱并没有使他们的经济状况得到改观,相反却使他们产生了依赖心,这时我才感到寄钱不如教他们一些赚钱的方法。此外,一时阻止一个人做坏事比较容易,但是要想改变一个人做坏事的心就很难了。古语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由此可见让一个人弃恶从善的难度很大。而一个人如果不能真正从内心弃恶从善,在人看不见的地方他仍然会做坏事。
人生感悟:美德才是真正的至宝
人活着就会有所追求,然而世上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什么?却很少有人用自己的头脑去认真思考过。大多数人不过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看到别人追求什么,自己也仿效着去追求什么。与一些青年朋友谈到人生的理想时,有些人认为金钱财富很重要,没有金钱财富就不能幸福,所以值得一生去追求;也有人认为名声很重要,一旦成为名人之后金钱财富就自然滚滚而来;还有人说,权势更值得去追求,因为拥有了权力之后就可以名利双收了……这样的议论听起来很俗气,人们也很难想到更高的目标是什么,很少听到有人把高尚的道德品质或完美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
人世间真正的智者,其心胸宽如海洋,能包容世间的一切。胸襟宽阔、气度非凡的人都拥有超常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人世间也有许多心胸狭窄、目光如豆的人,但是真正做大事业、有大成就的人,都需要有宽大的胸襟和容人的雅量。
人的生活越简单就越幸福,这个道理并不是人人都懂。世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随波逐流,只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就要经常面对各种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长期下去这样的精神负担将会使人苦不堪言。而要想达到一个轻松自在的思想境界,就必须懂得凡事随遇而安,顺天由命而不必苛求。
出租车开动之后,司机仍然情绪激动,满脸怒容,一副忿忿不平的样子,气得连收费的电子表也未打开。我再三反思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了安抚他的情绪,只好不断的道歉说:“如果我果真做错了什么事情,请您原谅我。”直到这时,他才余怒未消的说:“你为什么一定要坐我的车?你知道吗?我在那个出租车站排队排了两个多小时!而你乘坐的这段距离车费还不到二十元港币。”我终于明白了司机们拒载的原因,但是为时已晚。一路上他喋喋不休的发牢骚,甚至我表示愿意多付十元车费给他,他仍然不肯原谅我。直到我快要下车了,我拿出一张真相传单送给他,并再次向他道歉,这时他突然讲:“这都是天意啊,也许前世我欠下了你的。”然后破涕为笑,好像一切都在那一瞬间释然了。
君子坦荡荡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是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总是忧愁悲伤。因为心性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内心容量的大小,所以要想达到心胸宽广的思想境界,就必须先修好自己的品德,看淡人世间的名利得失,平时保持一个平静祥和的心态。只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才能在遭到误解或恶语中伤时坦然面对,无怨无恨。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贵在与人为善,尽可能向他人提供方便,尽量给予他人帮助。可以说,宽以待人是一个道德水准较高的表现。对于别人的好事,要极力给予支持和赞赏;对于别人的坏事,不要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
古人云:“相由心生,相随心灭”。当我走上了修炼的道路之后,静观周围的同修发现每一个人都心地善良、眉清目秀。修炼的人处处以“真、善、忍”的心性标准要求自己,行为举止端庄大方、庄严如佛,无论男女老少都是人世间最美丽的一群人。有时观察身边的初生婴儿,一个个纯真无邪。然而随着孩子日后的成长和各种不良风气的熏染,他们在社会上开始形成后天的意识和观念,先天的纯真善良随之一点点的消蚀,人的外貌也随之改变。心怀恶念的人通常面目狰狞可憎,满口脏言粗话;有善心的人则面貌柔和光亮,一言一行都给人以温暖和蔼的感觉。恶人无法装出善相,观其瞳而知其心,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能照见其的内心善恶美丑。静看岳飞、文天祥等忠臣义士的画像,面相神情中充满着浩然正气;再看江魔头对着香港年轻女记者发怒的电视镜头,活脱脱就是一副魔鬼转世的丑恶嘴脸。
服从命令,乃军人之天职。张灵甫并不赞成开放婚禁的做法,尽管他也觉得,军委会“禁婚”有些呆板、不近人情,但在上峰未作出更改、且并非十万火急的情况下,仍然必须遵守制度。不过,蔡仁杰这样说了,他也没有阻止,原因有二:作为男人,他哪能不知道弟兄们对结婚的渴望?作为师长,他要尊重副职的主张。而且,这老伙计有意避开他自作主张,其苦心他也体会得出来,还不是怕连累他嘛。
不论是学艺还是修炼,保持目标的专一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好高骛远、见异思迁,很可能在学习或修行的过程中半途而废,这是因为目标不专一的人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思想境界。因此对于学艺者来讲,学艺不精难成大事,术业有专攻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而对于修炼者来讲,不管哪一个法门也不允许脚踩两只船,在修炼中坚持不二法门才是走向圆满的保证。
在这人世间,尽管报应有早有迟,确实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但是却从未有做了坏事没得到恶报的。古时候的中国人在教育后代时经常说到“害人之心不可有”,这是因为善恶必报是天理,害人如害己。孔子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一个人只有善待他人,坚守道德,才是保护自己的最有效的方法。
当人类的道德标准维持在很高的水平时,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方。对于一个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讲,“三尺头上有神灵”,盗窃与行恶形同于向神佛挑战,因此真正修炼的人自有心法约束,对神佛心存敬畏之念,不敢任意妄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就是以“信仰为本,道德为尊。”至于人世间的法律,不管惩罚如何严酷,对于行恶的人来讲总是治标不治本。这是因为即使用强制的方法限制住一个人的行动,但是却无法管住他想行恶的心,在人眼看不到的地方他仍然会做坏事。
在现实社会中,世人由于受外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很难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思想情绪。喜怒哀乐愁等七情六欲经常会对人的心态造成干扰,例如遇到喜闻乐见的人或事时,人就感到特别高兴;当失去亲朋好友时,人就感到特别忧伤;遇到难以理解的人或事时,人则会感到生气或愤怒等等。一个人如果不能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他就无法做到心静如水。拥有大智慧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诸葛亮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世间的任何事,只有静心去做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这是因为平淡祥和才是最高的思想境界。
由于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因此市面上有关保健与养生的书籍和制品也很多。然而,不管人们如何注意饮食与体育锻炼,却总是治标不治本。人世间的大多数长寿老人并没有刻意的追求丰厚的物质生活,在饮食方面甚至是非常俭朴的,他(她)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面露慈爱,清心寡欲,全都不是好勇斗狠之人。由此看来,健康与长寿并不完全决定于物质生活,它与人的心性和脾气等精神因素也密切相关,心怀善念、慈悲待人才是最佳的养生之道。人世间虽然没有延年益寿的特效仙丹,但是慈悲之心远胜于任何养生良药,心慈就能长生,行恶必然折寿,这个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
对于商人来讲,将本求利、追求商业利益本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不过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古代中国商人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与“君子重信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在历史上也不乏富而有德、重义轻利的仁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