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

《幼学》故事(21)周文王泽及枯骨
周文王用心仁慈宽厚,连枯骨都受到他的恩德;宋太祖十分友爱兄弟,连弟弟烧艾治病也想要分担他的痛苦。
《幼学》故事(20)张良蹑足附耳
正因为有大忍之心,张良才获得天书兵法,成其机智谋划、文韬武略的天才而流芳百世,汉高祖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一名句,因此得以千古流传。他与韩信的“胯下之辱”共同演绎和留下了著名的关于忍的文化。
《幼学》故事(19)郭子仪尊居宰相
唐朝节度使田承嗣占据河北,拥兵自重,郭子仪派使者劝他投降。田承嗣于是向西跪拜说:“我这个膝盖已经有十年不曾屈膝下拜了,如今却为了尊重郭子仪才这么做。”
《幼学》故事(18)不知羞愧,曰厚颜
做事时受到别人的限制,称为“掣肘”;不知道羞耻,称作“厚颜”。喜好发表议论,从事煽动游说,叫做“摇唇鼓舌”;彼此坐得很靠近,倾诉内心情意,谓之“促膝谈心”。
【闺阁雅趣】男女可同校 古代才女如何培养
大约两千年前的东汉,临朝的邓太后下了一道旨意:征召五岁以上的皇室和邓氏子女共七十余人,一律到专门开设的学馆中学习经书。而考核他们学业的监考老师,正是太后本人。这是不是让人大跌眼镜?古代女子不仅能上学,还是男女同校?
《幼学》故事(17)馋口与虐政
本课讲的谗口与虐政, 就是今天说的谗言与苛政、暴政。都是为了告诫孩子,这两种恶毒行为的严重性,要谨记在心,不可伤害他人。谗言的可怕,人人皆知,它可以诋毁名誉,让人在社会无立足之地。害人胜过刀剑。不过,我们今天主要讲讲“苛政猛于虎”。这句话是孔子所说。
《幼学》故事(16)至若发肤不可毁伤
身体、头发和皮肤,受之于父母,不敢随意毁伤,所以曾子以守身为大事;待人接物应当要宽宏大量,唐朝的娄师德认为要忍耐,即使别人将口水吐在自己脸上,也不当面擦干,应任口水自动干了。
《幼学》故事(15)舜目有重瞳
尧的眉毛有八种色彩,舜的眼睛有两个黑眼珠。大禹的耳朵有三个耳孔,形状非常奇特;成汤的两手臂共有四个肘,异于常人。
《幼学》故事(14)芝兰之室
和善人来往,就好像进入种满芝兰香草的花房,时间久了闻不出香气,这是因为被香气同化了,品德受薰染而变得高尚;与恶人交往,就如同进入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就闻不出臭味,被臭味同化了,人也因此同样变坏了。
《幼学》故事(13)明皇游月殿
相传鄂州人罗公远会道术,有一年中秋夜,伺候唐明皇在宫中赏月。罗公远看唐玄宗目不转睛的一直望着明月,便邀请玄宗去游月宫。
读《颜氏家训》感(一)
古人云,文以载道,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除了还有着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华夏各族的混血后,轮廓不清、面目模糊的亚裔形象,我们对古圣贤们孜孜以求和祖辈们谆谆教诲的文字所载之道知晓多少呢?对那些精美绝伦的古器物,意境幽远的古字画背后的内涵领悟几分呢?当我突然明白那莫名的感动正是来自于早已融入我骨血的中华文明时,我知道我需要找到一把钥匙来开启这中华文明的宝藏,来汲取来自于古圣贤和先辈们传承的宇宙生命之道。
《幼学》故事(12)五戊宴社
春社、秋社那天,家家户户以鸡猪祭祀土地神,宴请宾客,并且饮用可以治耳聋的社日酒;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织女渡河相会,妇女们都对着月亮穿七巧针,乞求得到织布绣花的技巧。
《幼学》故事(11)端阳竞渡
端午节,因为纪念屈原忧国忧民的忠义之心,几乎是人人皆知。而九月九日重阳登高,也因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幼学》故事(10)冬至百六是清明
大约殷商时人们已知道立竿测影来定季节,古代人们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节所见到中午时太阳的位置,其仰角的高低并不相同,人们在地上竖立一根竹竿,根据全年观测的结果发现,夏季时其阴影似乎较短,冬季时则较长,显然随着季节的变化,竹竿受阳光照射造成的阴影,其长短会跟着变化,因此取中午时竿影最短的那天为夏至,又称日北至或日长至;取竿影最长的那天为冬至,又称日南至或日短至。
《幼学》故事(9)火树银花
端午节,因为纪念屈原忧国忧民的忠义之心,几乎是人人皆知,而九月九日重阳登高,也因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两个节日,一个重在弘扬屈原的爱国爱民之心,一个重在亲人团聚思念之情,所以各具内涵。
《幼学》故事(8)履端与人日
“年”的故事对世界各地的华人而言,黄历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充满喜气与欢乐的节日,更是亲友团聚的好日子。
《幼学》故事(7)蓬莱弱水
《列子.汤问》中记载,在渤海东边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众水汇聚的海中之谷,叫做“归墟”。“归墟”深不见底,相传里面有五座神山,他们的名字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
《幼学》故事(6)黄帝画野
中国文化是半神文化。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神”和“人”之间的界线不是很严格,天上的神随时可以下凡来,而地上的人也可以上天请求神的帮助。
【文史】讲授中华文化经典的古代高等学府
上古五帝时期就有了高等教育,当时的教育场所叫“成均”,虞舜时称为“上庠”,夏朝时称为“东序”,商代时称为“右学”,周代时名为“东胶”。西周时已经出现了“太学”的说法;从汉代开始,“太学”成为国家在京师所设大学的正式名称。
清末小学国文课 令人惊叹的做人礼仪
回溯一百多年前,一览清朝末年的小学国文课本,对孩子的教育,注重仁义礼仪,处处敬人为先,这样的教育内容非常亮眼。这些基本的礼仪和伦理,均是效法圣贤爱人之道,教育小孩在家为孝子,在外为君子。从小在孩子心里种下作正人君子的种子。这样的传统教育,才是华夏的风骨所在。
《幼学》故事(5)吴牛喘月
这一课,讲到雪花飘落大地,呈现六瓣,预示着丰年的到来,将来农业会丰收,也就是瑞雪兆丰年的另一个说法,非常富有诗意和文学色彩。学到天文与人事的相连性的知识,也学到了富有文学色彩的表达方式。
《幼学》故事(4)雪神滕六
这一课的各种天文现象都在告诉孩子,一切都有神的主宰,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以便今后读书,看到相关的词语,不仅明白其意,还不会忘记一切都有神灵在看管,俗话说,三尺头上有神灵,孩子们会从小就记住:莫做暗室亏心之事。人的行为必然存在道德底线。
《幼学》故事(3)风欲起而石燕飞
这一课,头两句,传授孩子如何看天气,也就是今天讲的气象知识。古人讲天地人三才,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因此观天地之象,便可预知很多事情,这里就是一例,孩子们从小学习这些知识,就会懂得看周围事物的变化判断天气。
考试作弊能改变命运吗?人有千算 天只有一算
清朝中后期,科举考场上的徇私舞弊比较严重。有一种考生与考官、判卷官串通作弊的方法叫“关节”,俗称“条子”。道光丁酉年(1837年)中举的欧阳兆熊曾在日记中写下他和同乡李君参加科举考试的一段故事。
《幼学》故事(2)月乃太阴 虹名䗖蝀
这一课还是讲天文知识,大家只要读下去,就会发现这本启蒙教材其实知识面包罗万象,人一生中将来读书研究学问、走到社会、用于生活的常见的知识,都会出现在这里,今天我们读来十分深奥,但是在古代,这是小学基本学问,是基础,比如说其中一个作用,如果你不读这本书,你就看不懂古代众多的经典著作。
【文史】大开眼界 清末小学国文课学什么
翻开清末小学国文课本,一览一百多年前的小学读物,现代人会有哪些惊人的发现?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湖北官刷印局印刷出版《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由学部编译图书局编纂。这册八十课,含有插画,图文并茂。
《幼学》故事(1)七政与三才
因此当时的人们人人皆知阴阳五行的道理。这里开篇讲天地万物的来历,为的就是具体向孩子们阐述阴阳五行与三才这些人直接看到的,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基本的天地人文的知识。让人不要忘记自己受命于天的来源和使命。
传统私塾教育不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家校关系、教育的社会效益等方面达到了当今中国社会教育所无法企及的高度,而且,传统私塾教育在传承中华正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今天的国学得以仍在社会上流传,没有私塾教育是很难想像的。
【文史】中国古人如何求学和选拔人才?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灿若星河,光耀寰宇,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瑰宝。古代社会的教育体制对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古人求学如在哪个朝代遭遇“政审”的话,中华文化恐早已断魂。
太宗重视子女教育 礼敬皇子之师
韩愈曾说:“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就是传播道理、传授经验、解答疑惑的那个人。无论圣贤、读书人,还是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人若想学有所成, 老师的指导与点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