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医

能让人起死回生的古代医术
古语云,一德、二命、三风水。可见命数皆源于累世所积攒的阴德。一般来说,人死不能复生,但源于道法自然的古代中医,却一直在不断地演绎着起死回生的医学奇迹。如果德是命的根本,那些死而复生的人或许就是命不该绝,而怀揣着神妙医术的医者能及时出现,也同样是德与福、禄、寿之间所产生的因果使然。
清代三医生脉术精湛 能测人身份前程
望、闻、问、切是古代中医用来诊断病人病情的最常见方式。然而,这四种方式中的每一项又都会因为医生的领悟力不断提升而发挥到极致。如通过切脉,能精准判断出病人的病情、身份、生死之期,乃至前途、命运如何,就是能让人感到古代医术精深微妙的表现之一,这也是医道同源的最有力证明。
古代中医学成就:扁鹊的换心术和起死回生医术
古代中医能施行外科麻醉手术,还能“换心”。扁鹊是中医学的祖师、“脉学之宗”,他是最早运用脉诊来诊治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他的换心术和起死回生医术在当代名播遐迩,得有神医之名。
悬壶不忘师恩的清代名医程士超
程士超,号上达,是广西桂平人。他生于嘉庆年间,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这四位皇帝统治期间,一直是广西一带颇负盛名的良医。
明代三医官疗疾如神 在民间也颇负盛名
在中国古代,能成为皇家要征召、甚至钦点的御医是相当难的。他们或因为医术超群、名噪一方而受到帝王赏识,从而被召入宫中;又或者在官办的医疗机构中埋头钻研、勤学苦练,通过层层考核后被选拔到宫中,逐步成为皇家所信赖的各类医官。本篇介绍的这三位明代的医官,因给人治病“取效若神”,不但在宫中被倚重,在宫外也颇负盛名。
得遇高人传授秘术 明代两位医生疗疾如神
古代中医博大精深,与道家文化一脉相承。纵观历朝历代,宫廷内不乏深谙医道、疗疾有方的御医,而民间也有不少医者身怀绝技、精通奇术。他们的医术有的是通过研习古方、从中参透了医理所得,而有的则是世外修行者传授的秘术、仙方。
很多人觉得古代是没有办法像现代人这样通过心肺复苏来挽救人的性命的,然而,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就已经用心肺复苏术救治过人了,该“救自缢死”案例记载在《金匮要略》第二十三卷“杂疗方”中。
中国古代有许多医术超凡的医生,有的在民间悬壶济世;有的在宫廷里做医官甚至御医,专门负责照顾朝堂上的帝王与朝臣的身体。明代对医官、御医的选拔和晋升都有十分严格的标准,有从中脱颖而出、得到皇帝爱重与信任的医生,不但医术精湛,而且人品贵重,亦为世人所称道。
医术超凡 明代三名医能预知他人生死命数
中医的历史源远流长,是古代中国最玄奥的科学之一。历代有许多名医都深谙修行之道,有的是在山中偶遇修道人,经其传授玄妙的法术或超凡的医术,才走上悬壶之路。在这其中,有不少医生精于太素脉,这是一种通过诊脉来预知病人吉凶福祸、生死命数的神奇医术。一直到明代,也不乏精通此术之人。
明朝三医生懂起死回生之术 淡泊名利令人敬重
中国古代的中医博大精深,懂医术之人不仅身怀绝技,还兼具高尚的德行。他们或出入宫廷成为皇家御医;或行走于市井乡野,成为民间百姓心目中的一代良医。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良医,他们悬壶济世的神奇故事在地方志中多有记载。
中华文化的灵丹妙药 仙风道骨孙思邈的千金之道
仙风道骨的孙思邈一生行医秉着“大医精诚”,活人无数。从他行医的小故事,展现了孙思邈力行大医救济苍生的精神,其活泉源头来自何处呢?
行医之余不忘扶危济困 清代三名医怀仁心仁术
在中国古代,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入仕从而踏上了悬壶之路的儒生并不鲜见。“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直秉承着“仁、义、礼、智、信”的儒生们始终都怀揣着一颗仁心。
用白术治疾出神入化 清代名医李炳得张仲景真传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善用某种草药而得名的医生,如金代名医刘河间有位姓穆的弟子,因善用大黄而被人称为“穆大黄”,明代名医张介宾因善用熟地而被人称为“张熟地”。这类医生有很多都隐于民间,为当地的百姓所称颂。清朝年间,善用白术的李炳就是这样一位极具口碑的医生。
明朝的帝王大多宅心仁厚、善用贤能,对御医们也十分爱重。被载入《明史》的御医戴思恭是太祖朱元璋力赞的仁义之士,是建文帝朱允炆心中当之无愧的太医院使。到成祖朱棣时,对他的爱重则更是到了“时时乐与公语,或捋其须,或命坐御榻下,与论古今事,每抵暮始休”的程度。
境界高远处方神验的清代名医薛雪
在清代康乾盛世之年,江苏吴县出了一位“多学能诗”、“工画兰,善拳勇”的名医,他就是薛雪。薛雪,字生白,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博学多通,为人洒脱、性情豁达,连所居住的山庄也“有花竹林泉之胜”。
元代医学家滑寿:撰写旷世医书 重兴针灸术
滑寿,字伯仁,生于元大德年间,卒于明洪武年间。据明代的《浙江通志》记载,他“医通神,所疗无不奇效”。《绍兴府志》上也说,他能判定人的生死,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齐名。
北宋名医郝允医术精妙 诊脉术堪称一绝
北宋年间有一奇人,名郝允,是博陵(河北定州一带)人。他年少时曾代替兄长随军征伐河朔,但因无法忍受军中的辛苦,于是就逃走了。一天夜里,月亮高悬,郝允行走在山间,走累了,就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忽然,一只像大鸟一样的东西飞到他头上,他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位黄衣道人。郝允立即双手合十,乞求道人教给他谋生之术。道士说:“你就是郝允吗?”然后,就传给了他一些医术。
宋代名医张扩通奇术 凭脉象可预知人官运与生死
张扩,字子充,北宋年间“以医名江东”,“其察脉非特知人之疾,至于贵贱福祸,期以岁月旬日,若神。”张扩与宋宁宗赵扩同名,为有所避讳,后多以“张子充”为名。
两千年后神医扁鹊再现身 清朝官员获救
说到神医扁鹊,知晓其大名的中国人还真不少。不过,中国人知晓的扁鹊(约前407年—约前310年)原姓秦,名越人,战国时代名医,与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卢医、扁鹊是他的绰号。
“医圣”喻昌先学禅后学医 炼黄白之术救济穷人
清朝初年,三吴两淮的名医中出了这样一位奇人。他就是被明朝万历三十八年的探花、明末清初的礼部侍郎钱谦益称为“医圣”的喻昌。
北宋医官张锐一药治二病 起死回生疗疾如神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皇帝下诏,是凡有功、服务十年以上的医官,可获团练使的头衔。当时的医官张锐(字子刚)就获封甘肃成州的团练使。
元朝末年,江浙一带有位与丹溪学派的创始人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不相伯仲的名医,他叫葛[ascii]干[/ascii]孙。葛[ascii]干[/ascii]孙(1305~1353年),字可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天赋异禀、气质不凡,且身材魁硕、体力超群。未满二十岁时,他就喜欢钻研击剑之术以及排兵布阵之法,甚至对“百家众技,靡不精究”,且“通阴阳、律历、星命之术”。
自古为官,如果是廉洁公正、能为民洗刷冤屈的清官,无不受到百姓的推崇爱戴。北宋的包拯以包青天闻名天下,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在南宋,也有一位宋慈,善于破解悬疑命案,使冤情得以昭雪,令人称奇叫好。
为三朝天子所爱重的明代御医戴思恭
被载入《明史‧方伎传》中的御医共有五位,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令三朝帝王爱重的御医戴思恭。戴思恭(1324~1405年),字原礼,号肃斋,明朝浦江(今诸暨市马剑镇马剑村)人。他“生儒家,习闻诗礼之训,惓惓有志于泽物”;“自幼庄重,不苟言笑,孝谨温良”;“读书明大义,颖悟绝人”;“暇日于星象堪舆风鉴之术,靡不旁推曲究,尤精心轩岐书”。
清代仁医王士雄福星高照 梦境中神明为他治病
与叶天士、薛生白齐名的清代温病学大家王士雄(1808~1868年),字孟英,号梦隐。他曾“居于杭,世为医”,虽“抱有用之才”,却“无功名之志”;虽“操活人之术,而隐于布衣”。
阴德动天的“医林状元”龚廷贤
龚廷贤(1522~1619),字子才,号云林。他“少为儒”、“业举子,饱经术”,虽科举不第,但“雅好医病”,“遂缵父业,精于医”。他的父亲龚信,号西园,“负才玄览,为世儒医”,曾任太医院医官,“尤为医林所宗”。虽说父子二人皆“以医大行于世”,但“盖世医云∶余以知西园, 故因知其子”,可见龚廷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以著述自娱”的明朝嵩阳名士兰茂
明初时,在云南嵩阳(今嵩阳县杨林镇)一带,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名士,从不惑之年到古稀之年,至少撰写了19部(明正德《云南志》载)为“滇人多传之”并影响至今的经典巨著。他所着之书不仅数量惊人,且涉猎广泛,从中草药、音韵学、诗词歌赋到军事要略,足见其对“医道、阴阳、地理、丹青无不通晓”。这位名士就是被时人称为“小圣”、被后人称为“隐士”、“理学宗匠”、“百世之师”的兰茂。
“幼科冠绝一代”的北宋名医钱乙
钱乙(公元1032~1113年),字仲阳,北宋东平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因一剂流传于后世、被用来滋阴补肾的良方“六味地黄丸”以及一本流传至今、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而闻名于今。
“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的祁门名医汪机
安徽祁门一带自古名医迭出,但因“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而被记载于明史《李时珍传》的却只有一位,那就是汪机。汪机(1463~1539),字省之,号石山居士。他生于儒医世家,其祖父汪轮、父亲汪渭及叔伯辈同族汪宦皆为名医。其父汪渭不仅精于医术,且著述甚多。而汪宦则是明嘉靖时太医院御医徐春甫的老师。
擅长针灸与诊脉 令朝野叹服的东汉名医郭玉
华佗,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神医,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因此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东汉、三国时期,与他齐名的神医除了后世所熟知的张仲景、董奉外,还有一位姓郭名玉的医学家。
    共有约 129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