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

【文史】汉武帝泰山封禅 以示报天地(下)
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四月从东海返回泰山封禅,由于没有人知道古代封禅的礼仪,因此汉武帝自定了封禅之礼。
【文史】郑和下西洋 弘扬灿烂中华文明(上)
明成祖时期,亦积极开展与周边其它国家的外交,并改变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海禁”政策。比如明成祖朱棣从1403年开始派使臣到安南、日本、暹罗(泰国)、高丽、爪哇、西域等国访问,建立友好关系,而郑和下西洋更是扩大了明朝在海外各国的影响,用《明史》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传递“共享太平之福”的美好理想,而这实现这一美好理想贯彻在其所有的对外交往中。
东岳泰山,古称岱山,亦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济南市与泰安、历城、长清三县之间。 根据南北朝时的《述艺记》中所载,盘古开天辟地死后,头部化作了泰山。秦汉间有民间传说:盘古死后,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因此,泰山成为五岳之首。
【文史】永乐大帝开疆拓土 疆域广大(下)
明成祖朱棣除了在东北设置奴儿干都司和卫所外,在西北、西南、南海诸岛同样秉承着“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设置卫所或指挥司,使明朝威德抵达这些地方,此时明朝的疆域面积达到顶峰。
【文史】汉武帝威服四夷 北设四郡(下)
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北越葱岭、西南通云贵,征服大宛,奠定中华疆域版图。汉武帝开创西汉王朝最为鼎盛繁荣的时期,历史上“秦皇汉武”的说法正说明他的伟大功绩,盛况空前的西汉帝国至今仍让人神往。
【文史】永乐大帝开疆拓土 囊括库页岛(上)
明朝虽然建立的是以汉族为主的全国统一的王朝,但中华多元一体思想在明朝继续发展。明太祖朱元璋曾说“迩来胡汉一家,大明主宰”,因此明朝皇帝秉承着“华夷一家”、“华夷无间”的新观念,而有着宏大胸襟的明成祖朱棣更是身体力行者,比如他在东北、西北、南方的开边经营。
南越赵胡王非常感谢汉武帝,就将太子赵婴齐送到长安,一则学习汉朝的典章制度,以便将来更好的治理南越;二则表示永不叛汉。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事胜利以及对西域的恩威并施,一方面减少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另一方面拓展汉朝西北边疆的领土,控制了天山南路,势力发展到葱岭地区,打通汉朝与西域和中亚、西亚的交往,也打通中西文明交往的通道。
【文史】明成祖北征漠北 南定安南
安南,现今的越南,古称“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属地,五代以后,方独立成国。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离,并发兵占领了中国的一些县镇。洪武年间,明太祖曾颁诏晓谕安南国王陈日昆,命令归还,但受制于国相黎季犛的陈日昆,拒不从命。因明朝初建,朱元璋不愿再起干戈,所以暂时搁置,安南处于半独立状态。
为了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力量,也为了联合西域诸国对付匈奴,保证丝绸之路的通畅,汉武帝对西域国家采取和战并用、恩威并施策略,即对友好的西域国家实行“和亲”,对与匈奴亲密的国家则进行军事讨伐。
【文史】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 武功赫赫
《明史》在评价明成祖时,有这样的评语:“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显然,明成祖在位期间,五次亲征漠北,护卫北方边境是其重要功绩之一。日本著名汉学家那珂通世的《东洋小史》中说,昔日的汉武帝、唐太宗,虽然屡破北方侵扰部族,但都是派遣大将而不是亲征,汉人天子远渡沙漠者,唯有明成祖一人。
【文史】明成祖依法治天下 施仁政关心民生
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在政府部门设置上,基本延循明太祖时的架构,不过他命侍读解缙和胡广、编修黄淮等亲信大臣直接进入文渊阁参与政务,内阁机制由此形成,并成为常制,成为稳定的官僚机构。明成祖亦明确规定其职责是参与政务,注意负责掌献、复检奏章、票拟批答、起革诏令、申署司奏、巡以扈从、经庭讲读、主持大典等。
【文史】康熙六次南巡主要为一件事
大清王朝一代圣主康熙大帝在位六十一年间,曾六次到江南巡游,时间分别在1684年、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年和1707年。一说到皇帝下江南,很多人受现代人拍的古装电视剧影响,第一反应大概是江南的美景和皇帝的吃喝享乐,顺便体察民情。然而,史书和清宫档案却显示,勤政的康熙帝南巡最为主要的目的是治理黄河与淮河。
【文史】方孝孺案被夸大 朱棣蒙冤数百年
方孝孺,明朝著名文学家,曾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即便是一些长辈学者,也自叹不如。明太祖时,召见了方孝孺,见其举止端庄,学识渊博,十分欣赏,便命其为陕西汉中府教授。后太祖的儿子蜀王朱椿听说他很贤能,就聘为世子师。建文帝即位后,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并处处听从他的建议。可以说,建文帝对他有知遇之恩。
这条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往来的通道,辉煌历史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胜于唐代,止于元代,长达十五个世纪。其东起于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穿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
【文史】明成祖虚心纳谏 善待功臣(下)
成祖得天下后,选拔了一批亲信大臣“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对待功臣和追随自己的,他采取与明太祖不同的做法,即善待他们,并且只要是自己选中的就用人不疑。他曾对群臣说:“君臣不能保全者,常始于不相信。苟不相信,即父子将为秦越,况君臣乎!吾于诸功臣,报之厚而待之诚,常见其善,不见其不善,惟其才而任之,保功用人,可以两得。”如御史曾弹劾西宁侯宋晟专权,不经报告就处理事情,成祖就对御史说:“任人不专能办成事情吗?况且一个大将远在边关,怎么能要求他事事都根据朝廷的旨意呢?”为此,成祖还特意下了一道敕令,让宋晟便宜行事。
【文史】汉武帝变古创制 焕然可述
在军事上反击匈奴的同时,汉武帝也在政治制度上推行变革,为大一统进行着准备。唐代著名大臣虞世南曾评价道:“汉武承六世之业,海内殷富,又有高人之资,故能总揽英雄,驾御豪杰,内兴礼乐,外开边境,制度宪章,焕然可述。”究竟是怎样的“制度宪章,焕然可述”?
【文史】明成祖虚心纳谏 善待功臣(上)
402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南郊祭祀天地,正式称帝,改明年年号为永乐元年,一切沿循明太祖时制度,是为明太宗(后改为明成祖),他也是有明一代最卓有建树的伟大皇帝。作为最高的统治者,雄才大略的朱棣继承了父亲朱元璋勤奋、节俭、体恤百姓的长处,但却摒弃了其父晚年猜忌、武断的短处。他为人果敢英武,驭臣威严,但并不武断,而是善于纳谏,主张“用法当以宽”,“待人当以诚”;他不仅注意守成,而且励精图治,使明朝在永乐年间进入繁荣辉煌时期。
【文史】汉武帝击垮匈奴 打开通往西域大门
河西,又称“河西走廊”,西汉时指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是内地至西域的必经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之所以被称为“河西”,是因为其位于黄河以西。彼时,河西走廊为匈奴控制,这自然也对汉朝的侧翼构成威胁。为了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和巩固西部地区,汉武帝展开了河西之役,其再展运筹帷幄之能,亦彰显了他的雄才大略。
【文史】智勇有大略 朱棣称帝天命所归(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是懿文太子的第二个儿子,颖慧好学,性至孝,生性仁厚。不过,《明史纪事本末》认为建文帝“仁柔少断”,这大概也是受其父亲的影响,书生气十足,温文尔雅,仁爱但缺乏自信和治国理政的经验和能力,而且论才能和胸襟,朱允炆也无法与朱棣相比。
【文史】汉武帝运筹帷幄 漠南告捷匈奴远遁
教训完匈奴,汉武帝本打算先进行政治改革,但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侵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和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匈奴的再度进犯使汉武帝决定更大规模地发兵,反击匈奴,消除边患,于是有了河南反击战为序幕的一系列反击战。
以“柔道”治国的中兴帝王
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全国已出现“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的盛景,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史称“光武中兴”。
【文史】智勇有大略 朱棣称帝天命所归(上)
当让欧洲人为之惊叹的蒙古王朝带着昔日的辉煌走入历史后,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拉开了又一个大幕。在序幕中,勤政爱民的朱元璋师法汉唐,对百姓施以仁政,让饱受战火摧残的山河得到修复,而其后的明成祖朱棣,这位承天命再创中华文明辉煌的圣明君主,为后世留下远迈汉唐的大明,留下太多的惊叹,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再次书写浓重的一页。
【文史】汉武帝反击匈奴 卫青初露头角
“汉武帝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历史公认的汉武帝彪炳千古的一大功绩就是击退了盘踞在北方、时常侵扰汉朝百姓的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其谥号“武”字,正彰显了其辉煌的“武功”。
【文史】一位骑牛打天下的皇帝
刘秀出生的时候,房屋里出现吉祥的红光,人们都说这是吉利之兆。正好当时济阳县长出了个一茎长有九穗的稻子,因此刘钦就给儿子起名叫“秀”,“秀”是植物抽穗开花,有特别优异的含义。
【文史】汉武帝唯才是举 人才济济
汉武帝还派出博士到各地寻访天下贤能,对于德高望重、鸿儒和有才能但不愿出仕之人,汉武帝则派礼官以隆重礼节迎接,恳请其入朝为官,此种方式称为“征召”。他曾以“安车蒲轮”请出枚乘和鲁申公。
【文史】汉武帝尊儒术 兴太学培养人才
按照司马迁的记录,汉武帝是“悉延百端之学”。而其施政思想中除了王道(儒家),还包含 霸道(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等。要知道,五经中的《易经》也是道家和阴阳家的经典,《书经》则是夏、商、周三朝的行政法典。显然,汉武帝尽管重视儒家学说,但却不拘泥于一家,而是为了其统一大业,选取诸家学说中有用之处为其所用。
【文史】汉武帝遣使西域 派大臣智救东瓯国
在窦太后的干预下,雄心勃勃的汉武帝推行的建元新政遭遇波折。为了不违逆祖母,汉武帝选择了纵情山水,打猎游玩,扩建上林苑,与文人雅士吟诵歌赋。不过,他内心并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期间,汉武帝做了两件对其日后影响巨大的事情,一件是派张骞出使西域,一件是巧妙救援南方的东瓯国。
【文史】汉武帝展雄才 董仲舒对天人三策
年轻的武帝即位时,天下太平,经济富裕,而这得益于其祖父辈们的“文景之治”。《史记》载,当时官仓里是新粮压旧粮,钱库里的钱数不胜数,多的串钱的绳子都断了。街巷中,许多百姓都有自己的马匹,田野中更是牛羊成群。老百姓是丰衣足食。然而,武帝并不想做个太平皇帝,年轻的他内心有着灭匈奴、抚四方、一统天下、施仁德于百姓、光大祖宗基业的远大理想。他即位后采用新纪元,即以建元为年号,就是在昭示自己宏业的开端。这一纪元方式为后世皇帝所仿效。
【文史】承天命降人间 汉武帝少年显聪慧
短暂但影响深远的秦朝在中华历史大舞台谢幕后,迎来了又一个辉煌的王朝:大汉王朝。“汉朝”的名字源于汉高祖刘邦的“汉王”封号。汉朝初年的惠帝、文帝、景帝十分崇尚黄老之道,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因此政宽人和,天下富足,礼义兴盛,百姓安居乐业。景帝驾崩后,武帝即位。其在位共54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统治时间占整个西汉王朝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