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

唐太宗焚稿慰虞世南忠魂
太宗还写诗一首,追述往古兴亡之道,搁笔之后叹道:“钟子期死,俞伯牙不再弹琴。我写此诗,又给谁看呢?”惆怅之情无以言表,他让起居郎拿着这篇诗稿,到虞世南的灵前吟诵一番,然后烧掉,希望虞世南的在天之灵有所感悟。
【康熙大帝】康熙晚年与雍正嗣位
皇太子两度废立的风波,是康熙帝晚年时期发生的一件大事。才华出众的几位皇子,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了夺嫡之战,酿成了父子恩断、兄弟反目的皇室悲剧。“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当年的“七步诗”,道出了皇子们的真实心声。康熙帝在处理皇权与储君,以及皇子之间的矛盾时,越发体悟到册立太子的弊端。最终,他采取遗诏立储的方式,化解了皇室矛盾,让皇权平稳过渡,盛世得以延续。他的对策,也成了一次创举,开启清王朝秘密建储的先河。
【康熙大帝】太子废立风波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一生勤政审慎,在位六十一年开创清初承平盛世,成为历史上唯一集圣、仁于一身的贤明君主。当步入人生的暮年时,他在处理国政之余,一个重要的问题萦绕心头,那就是如何为清王朝选择最合适的继承人。
【康熙大帝】孺慕汉文化 诗文鼎盛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传统的中华王朝,在文学史上有着集大成的特点,是古代文学的一个完美总结。在最繁盛的康熙朝,国力的强大、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斐然灿烂的文化。热爱儒学与诗文的康熙帝,就像一位开拓者,打开清初文坛的局面,也奠定了整个清朝文学的繁荣。
【康熙大帝】恤农惠商 开创承平盛世
清初,因战乱、圈地、重税等原因,国内耕地荒芜,百姓四散流亡,导致国赋不足、民生困苦。加上康熙帝亲政不久,三藩作乱,这种境况更加严重。自听政以来,康熙帝就非常关心民间疾苦,关注各地农业丰歉情况。有学者统计,康熙朝四十多年来,内外大臣留存下来的奏折中,约有半数包含了气候、粮食收成有关的奏报。
【康熙大帝】盛世下的西洋景观(下)
历法,不仅是关乎古代农耕的国本重器,也是一个朝代的象征,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历法,经朝廷专业的司职官员修订,再由皇帝钦定,以诏书的隆重形式颁行天下。定正朔、颁历法,往往昭示着国家一统和秩序的砥定。
【康熙大帝】盛世下的西洋景观(上)
晚明时期,一个叫利玛窦的意大利人踏上中土,从此开启“传教士”在中华王朝的传奇经历。到了清初,其中的佼佼者更和圣祖皇帝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大清盛世下,万千气象中别开生面的奇景。
【康熙大帝】毕生治河 天下安澜二十载
俗话说,乱世治兵,盛世治水。黄河清、圣人出,黄河宁、天下平,是历代帝王治国安邦的理想。在葛尔丹之乱平息后,清王朝呈现出太平安定的局面,康熙帝也能够将治国的主要精力,重新放在治河大事上。
【康熙大帝】靳辅治河与康熙南巡
黄河之水天上来,滔滔河水在灌溉良田、孕育文明的同时,也因为频繁的泛滥、决口和改道,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传统中国以农业立国,黄河的安定是关乎粮食、漕运、财赋等国计民生的大事,因而治河也成为历朝君王施政的重头戏。
【康熙大帝】远赴朔漠 三征葛尔丹
清王朝的东北边境刚刚平静,西北大漠狼烟再起。大一统王朝盛世,还要面临最后一场大型的战争考验。与满清世代联姻、忠心归附的蒙古汗国,出了一位枭雄葛尔丹。他意图称霸西北,与清南北对峙,成为康熙帝的一大劲敌。
【康熙大帝】北疆拒俄 永戍龙兴之地
华夏大地的东北方,那白山黑水之间,有一片“满洲”福地,沃野千里,物产富饶。满族人的先祖在那里繁衍、生息,金与清王朝的基业在那里孕育、肇兴。在满族人的心中,满洲有着吉祥、平安的美好寓意,更是帝国龙兴、发祥的圣地。
【康熙大帝】重用良将 收复台湾
康熙二十年,康熙帝用八年时间肃清三藩割据的内患。日夜悬于他心头的三件大事——三藩、河务、漕运,终于完成了最重要的一件。借着捷战余威,康熙帝又将如炬的目光,锁定在大陆之外的东南海岛——台湾。
【康熙大帝】八年平定三藩之祸
少年康熙帝,凭借卓越的智慧和胆识,除鳌拜、整朝纲,执掌人间至高的权力。同时,他以惊人的毅力研习传统儒学和帝王之道,涵养了一双慧眼和满腹才学。康熙帝终于能以真正的帝王身份,放眼中华的无限江山,构想着他的清平治世和强盛帝国。
【康熙大帝】亲政之初的政治举措
自汉武帝建立年号后,历朝历代的皇帝在即位或者遇到国家大事时,都会进行“改元”,也就是建立一个新的年号。年号大多取吉庆、祥瑞或进取、兴盛之意,寄予了一代帝王对国家和自己的期许。
【康熙大帝】少年天子不动声色 智除鳌拜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因为圈地事件杀害三大臣的鳌拜,变本加厉,欲置同为辅臣的苏克萨哈于死地。康熙帝知晓其中的冤情,力保苏克萨哈一命。为了攫取更大的权力,鳌拜不顾君臣之礼,竟然攘臂咆哮,再次和康熙帝发生了激烈的争辩。面对残暴的权臣,少年康熙帝也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坚定地否决鳌拜对苏克萨哈的处置。
【康熙大帝】鳌拜犯上 君臣交锋
大清王朝从入主中原的那一刻起,就不再是据守关外的一方部落,而是万邦瞩目的世界中心。作为众王之王的大清皇帝,一举一动不仅决定王朝兴衰的走向,更影响着天下格局。然而,清朝入关之初的前两位皇帝——顺治和康熙,都是幼龄登基。康熙帝的即位,能否像他的父皇一样,平稳走过亲政前的学习和历练阶段呢?
【康熙大帝】从三阿哥到康熙帝(下)
早在《礼记》中就提到,天子、诸侯、大夫可以为子女请乳母。清朝宫廷也有规矩,就是皇家子女一出生就必须离开生母,由乳母、保姆等人抚养。康熙帝也是如此,和乳母们朝夕相处,在特定的时刻才能和生母见上一面。
【康熙大帝】从三阿哥到康熙帝(上)
自秦始皇创立中华帝国以来,几乎每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都会诞生一位雄才大略的明君圣主,为普天臣民开创或奠定一个经济、军事、文化的全盛时期。譬如汉朝武帝之汉武盛世,唐朝太宗之贞观之治,明朝成祖之永乐盛世,共同书写了千古英雄人物的风流时代,铸造了中华传统文明的辉煌历史。
刘备化隙封官 君臣释怨皆欢
刘巴,字子初。少年时即以才名,闻诸遐迩。但为人孤傲,不愿轻易屈身就人。荆州牧刘表,曾几次召他为官,他都不肯答应。刘表本来与刘巴的父亲刘祥关系恶劣,刘巴又屡次拒绝到他麾下任职,于是刘表便起了歹意。一次,他派人拘捕了刘巴,暗中又唆使刘祥原来的亲信,多次向刘巴通风报信,说:“刘表想杀掉你,不如和我一起逃生。”刘巴听后,心想:偷跑非君子之所为;不为所动。刘表才决定不杀他。
仿汉制治国 承天命力推中华文化的耶律阿保机
晚唐咸通十三年(872),帝国北方大草原的一户契丹贵族家诞生了一个将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婴儿。史载,他出生时,屋内有神光异香环绕,更让人惊异的是,他落地便能爬行,三个月便能行走,满百日便能说话,凡事能未卜先知,还自称左右好像有神人护卫。这样的异象注定了他为了完成上天赋予的使命,将拥有不平凡的一生。他就是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
天才木匠——明熹宗朱由校
大明熹宗朱由校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年号天启,16岁即位,在位七年。万历二十五年的皇城大火,使三大殿被付之一炬,熹宗在世二十三年,都伴随着三大殿的修复。熹宗一出生就生活在能工巧匠的氛围中,自己喜欢木作,凡是他所看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榭,他都能够做出来,后人称他为“木匠皇帝”。 明熹宗天性极巧,癖爱木工,手操斧斫,营建栋宇,即大匠不能及。
守成贤主宋仁宗 驾崩后连敌国也举国哀痛
喜欢看戏和听评书的人大概都知晓《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这故事部分借用了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关系,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因此在民间流传甚广。史书上记载的其实没那么复杂:深得宋真宗喜爱的刘修仪(修仪,后宫嫔妃的封号)无子,曾是刘修仪侍女的司寝李氏为宋真宗生下一子,由宋真宗做主将孩子交给刘修仪抚养。李氏被封为崇阳县君,没有被陷害,之后她还为宋真宗生下一个女儿,晋封为才人,后来又晋封为婉仪。
创开皇之治 隋文帝承天命大兴佛教
隋朝开国皇帝叫杨坚,谥号隋文帝。他的父亲杨忠因帮助宇文觉建立了北周政权,官爵升至柱国,封随国公。杨坚成年后,亦在北周掌握重权。
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华文化 力推鲜卑族汉化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时北魏的第七个皇帝。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最为引人注目的事迹就是推行汉化,学习汉民族的礼仪制度。
灾祸发生时 康熙帝引躬自咎
在古人的眼中,天、地、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易经》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有道明君,都将天灾视作上天对自己的警告,并加以反省,纠正错误。作为千古圣君的清朝康熙大帝也是如此。
当国家发生天灾人祸、政权危难之时,历朝历代的帝王都会沐浴斋戒,祭祀天地神灵,自省“罪己”,忏悔自己的过错和失误,有时会对全天下颁布“罪己诏”。
影落江湖里?消失的名人——建文帝
曾有人盘点中国史上神秘消失的七位名人,其中有一位是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至今无人确切知晓他的去向,为后人留下不解之谜。
【汉武帝传】十二:下罪己诏表心志 与民休息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一生锐意开拓进取,在文治武功都创下前所未有的功业,将大汉帝国推向一个兴盛的顶峰。然而盛世之下也潜藏着危机,在汉武帝即位大约20年的时候,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到了晚年,他又遭遇了重大变故,携手半生的皇后卫子夫和一手栽培的太子刘据相继自杀,国家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再加上朝中再无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大将,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也遭到挫败。
【汉武帝传】十一:承天命 八次封禅于泰山
古人都有敬天信神的传统,用盛大庄严的典礼敬奉神明,是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非常重视的大事。历代帝王称为天子,也就是受命于天,他们往往通过向上天祭祀祷告的方式,一方面祈求神的保佑,另一方面也是感谢神保佑国家风调雨顺、民生安乐。在各项祭典中,封禅是国家最重要的大典之一。
【汉武帝传】之十:才子云集 传世之作涌现
汉武帝携手群臣,成就了秦始皇称帝以来第一个鼎盛时代,无论在文治、武功、科技、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留下的丰功伟绩足以令后世赞叹。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同时也是一位雅好文学及音律的才子帝王,他搜遗文、兴汉赋、扩乐府,为强大繁荣的西汉王朝,注入了一股文采斐然的艺术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