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开云体育提现

经典史籍

周文王问姜太公:“君王和臣子之礼应该是怎样的?”
夏禹,①名曰文命。②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③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文王问太公:“我想了解治国的基本道理,我想知道如何才能使君王受到尊重,百姓得到安居?”太公答:“只要学会爱护百姓就足矣了。”
文王问太公说:“天下大局熙攘纷乱,有的时候强盛,有的时候衰弱,有的时候稳定,有的时候又很混乱,之所以会如此,到底是什么缘故?是因为在上位者贤能或不肖所致呢?还是因为有天命难违、大自然变化的必然因素在其中呢?”
周文王好奇,上前询问:“先生您很喜欢钓鱼吗?”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君子真正高兴是在于他心中怀着远大的志向,而一般人高兴则是在于把目前的事情做好。我钓鱼,与这个道理很类似,我并不是真正喜欢钓这个鱼啊。”
贞观二年,太宗皇帝对身边的侍臣们说:“古人讲:‘国君就像是器皿,百姓就像水;水的形状或方或圆决定于装它的器皿,不决定于水的本身。’....
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妇女幽闭于深宫中,情形实在值得可怜和同情。隋朝末年,隋炀帝无休止的选取宫女入宫,以至于离宫别馆,不是皇帝常去的地方也都有很多宫女。这都要耗费百姓的财力,我不赞成这种做法。而且宫女除了洒水扫地之外,还有什么用?如今打算放她们出去,允许她们自由选择丈夫。这不仅节省费用,而且也能平息宫女的怨恨,使她们都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于是先后从后宫及掖廷放出了三千多名宫女。
人们说做了皇帝就可以自认为尊贵崇高、无所顾忌了,我却认为更应该自己保持谦虚和恭谨,经常感到畏惧。
贞观十年,魏徵上书说:臣听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必须依靠德行和礼义,国君治理国家的唯一保障在于诚信。诚信建立了,那么臣下就不会有异心,德行和礼义树立了,远方的人都会归正。因此,德行礼义及诚信,是国家的治理纲要,对于君臣及天下百姓来说,都不可须臾而忘却。
太宗皇帝即位不久,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原来在秦王府供职的下属中没有被安置封官的,都抱怨说,前太子东宫和齐王府的官员,反而都在自己的前面获得朝廷职位。”
司空房玄龄侍奉继母,能顺承继母的脸色,恭谨的态度超过常人。他的继母生病,请的医生到了门前,房玄龄总是垂泪迎拜。继母去世后,房玄龄居丧哀甚,瘦损如柴。太宗派散骑常侍刘洎前去劝慰房玄龄,并赠给他寝床、粥食和盐菜。
贞观元年,太宗皇帝曾在闲暇时,谈到隋朝灭亡的历史,感慨的叹息说:“姚思廉不惧怕刀枪,显示了忠义的气节。拿古人与他相比,也没有什么人能超过他的!”姚思廉当时在洛阳,太宗寄赠给他彩帛三百段,并附一封书信说:“怀想你忠义的风范,因此才赠给你这些东西。”
贞观元年,太宗皇帝说:“我发现自古以来用仁义治国的帝王,国运均长久;而用刑法治理人的,虽然能救一时的弊端,但败亡也很快。前代帝王成功的事例,足以作为借鉴。现在我打算专用仁义诚信治理国家,希望能改变近代浮薄狡诈的社会风气。”
贞观十一年,太宗皇帝对吴王李恪说:“父亲关爱儿子,这是人之常情,用不着有人教导就能知晓。儿子能够忠孝就好了,如果不听教诲,背弃礼法,一定会受到惩罚。到那时,父亲再爱儿子,又有什么办法呢?汉武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汉昭帝继位,燕王刘旦一向骄纵、狂妄并对昭帝不服,霍光仅送去一纸诏书,就让他身死而封国被废除。作为臣子,不能不小心谨慎!”
贞观六年,太宗皇帝下诏书说:“我近来研究经史发觉,圣明的帝王哪一个没有师傅呢?先前所上奏的法令中没有见到设立三师职位的提议,我认为是不对的。为什么呢?...
现在人一看到“封建”这个词,可能会马上想到所谓的“封建迷信”这个词组或认为“封建”就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很迂腐、守旧等等。其实这是近代中国大陆在党文化流毒影响下的一种变异用法,“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这些意思。
贞观元年,太宗皇帝对房玄龄等大臣说:“使国家达到安定太平的要旨,在于对官员的考查和挑选。根据官员的才能授予适当的职位,尽量减少官吏的定员。所以《尚书》中称:‘任命官员,惟在选用贤才。’又说:‘官员不一定要齐备,重要的是用人得当。’
贞观元年,太宗皇帝对房玄龄等大臣说:“使国家达到安定太平的要旨,在于对官员的考查和挑选。根据官员的才能授予适当的职位,尽量减少官吏的定员。所以《尚书》中称:‘任命官员,惟在选用贤才。’又说:‘官员不一定要齐备,重要的是用人得当。’如果能任用贤德之人,即使人数少也足够了;如果选用无德无能之辈,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古人也认为选用官员如果不是贤德之人,好比是在地上画饼,不能充饥。...
太宗说:“不仅是隋炀帝暴虐无道,他的臣下也不负责任。大臣们应该尽力匡正劝谏,不怕杀头,哪能只是谄媚奉承,为求君王的欢心和称赞呢?这样的君臣,哪能不败亡呢?我依靠各位的辅佐,才使得监狱经常空着。希望你们能善始善终,都像现在这样。”
陛下的圣明遍及万物、包容天下。诏令下达之处,哪里会不响应呢?心中所想做的,哪件事不随心所欲呢?小臣私下以为,秦始皇之所以能当国君,是凭借周朝的余威,又侵占了六国的强盛国力;因此他想把江山传至万世子孙。但只传到他儿子,国家就灭亡了。
贞观初年,太宗皇帝与黄门侍郎王珪在宴会上谈话,当时有一位美人在旁侍候。她原是庐江王李瑗的爱姬。李瑗作乱失败后,她被入籍皇宫中。太宗指着她对王珪说:“庐江王胡作非为,杀害了她的丈夫而将她占为己有。李瑗残暴到了极点,哪能不灭亡呢?”
太宗皇帝的仪表庄重严肃,前来晋见的官员被太宗的威严震慑,经常举止言谈失当。太宗知道这个情况后,每当有官员前来奏事,一定和颜悦色,希望听到官员们的直言劝谏,明白朝政和教化的得失。
贞观七年,太宗皇帝和秘书监魏徵漫谈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的得与失,太宗说:“现在,国家才经历战乱不久,短时间内不可能使民风淳朴,天下太平。”
玄武门事变以后,唐太宗李世民由于早就听说魏徵的胆识和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并经常召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