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6月12日讯】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在6月1日展开中国的3天访问,拜会中国产官学界代表。北京新华社形容这是盖特纳的“认识之旅”,而香港《大公报》则突出报导,盖特纳在向媒体简介此行目的时,特别强调他不会继续外界形容的“抱怨式外交”策略。
中文媒体会对于“抱怨式外交”特别敏感,当然是因为美国在这几年以来,经常针对人民币汇率、贸易赤字问题对北京施压,而盖特纳在上任之前,甚至以“汇率操弄”的强硬字眼批评中共。因此,当盖特纳在记者会表明自己不会再针对汇率问题对中国“抱怨”时,不少中文媒体不免觉得“风向似乎有所改变了”。
事情真的如此乐观吗?事实上,如果我们看美国《华尔街日报》在5月29日针对此次盖特纳出访的报导,所用的标题是:“美国将敦促中国多买,少储蓄”(原文是:U.S. to urge China to shop, not save)。《华尔街日报》指出,美国将“鼓励北京,针对医疗照顾、退休、社福、教育等方面,提供更慷慨的公共支出,以说服中国民众,现在的消费不代表以后会受苦受难。”
简单的说,美国所以强调不会在目前对于人民币升值施压,主要是因为美国需要中国在这个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渡过的节骨眼上,继续购买美国公债。而既然短期内维持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美国当然乐于做个顺水人情,表明不会对汇率问题“抱怨”,也给北京当局一个面子。
但是在长期而言,美国既要面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长期经济不景气,与棘手的失业问题,同时更要避免这次经济危机的祸首元凶—中国与美国的贸易严重失衡—造成历史重演,当然不可能对“中国只卖不买”的问题置若罔闻。只是现在美国已经把施压的重点,从名目面上的汇率高低,转移到更为实质性的“中国人为什么不敢买?”的关键问题。
“中国人不敢消费”的问题核心,当然就在于中共在国家治理上失职,一方面造成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国家垄断型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却未能用心建立一个能协助公民取得基本能力与抵抗意外风险的社会机制,而“一胎化”政策更使得退休及医疗问题成为广大家庭的心头重担。从这个角度来看,当美国说“不再抱怨”汇率问题之时,其实也将经济政策的角力重点转移到中共最不愿被触及的“内政问题”之上。往后发展如何,显然很值得注意观察。(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