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千古风云人物

大禹疏九河 治水功迹高

史净
font print 人气: 45
【字号】    
   标签: tags:

尧在位时,黄河流域多次发生大洪水,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百姓饥苦,民不聊生。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后来舜任命鲧的儿子禹代替鲧治理洪水,禹吸取其父鲧治水失败的教训,而领着助手,仔细看察地形地势,踏遍九州大地,以疏濬法取代防堵法,开山劈石,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汹涌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的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禹凿龙门的传说最早见于《墨子.兼爱中》:“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 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此言禹之事。今山西、陕西中间的黄河,古人称作西河。禹凿龙门是为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得利。但在大禹那个时代,就当时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平是很不容易的。大禹治水的事迹传至后代,大禹成了治水的代表人物,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伊阙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二十里处的龙门石窟前。此地两山对峙,伊水从中穿过,称为伊阙。在杜甫时期已将伊阙叫作龙门了。《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颍,馆于洛汭。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候,禹之力也”。这里是说,刘定公到了河、洛地区,看见伊阙,大为感叹地说:禹功美哉!要不是大禹,我们或许早就变成了鱼。这说明春秋时人已相信伊阙是禹开凿的,他们对禹治水之功绩是十分崇敬的。伊阙两岸的山体,岩石坚硬,以大禹当时的技术条件是极为艰难的。

疏九河此事见于《尔雅.释水》,文中指出太史、复釜、胡苏、徒骇、钩盘、鬲津、马颊、简、洁等九河的名字。九河故道经流之地,均在黄河下游,即今河北、山东之间平原上。黄河中下游流经黄土地带,饱含泥沙,在禹治水以前,当夏秋两季常在东方大平原上泛滥。这里的主流有十几条,大禹顺水势之自然,把主流干道加深加宽,使“水由地中行”,上流有所归,下流有所泄,使九河不至为患,东方水患得到治理,于是人民可以“降丘宅土”,发展农业生产。正如史籍所载:“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禹疏九河是大禹治水期间在北方治理洪水时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

大禹完成治水任务后,接替舜正式成为部落的领袖,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大禹是第一个国君。那夏朝的疆域,是从南到长江流域;东南到浙江一带。

为了纪念治服洪水这件大事,夏禹使用当时九州生产的铜矿石,铸了九个鼎,代表九个州,后来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禹年老的时期,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茅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

禹本来也想要仿照尧、舜找一个贤能的人来做继承人,伯益是大禹治水主要的助手,擅长畜牧和狩猎,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夏禹的继承人的。但是,夏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禹回答说:“我不是为这个罪人流泪,而是为自己流泪。从前尧和舜做君王的时候,老百姓都和他们同心同德;如今我做了君王,百姓却不与我同心同德,做出这种损人利己的事来,所以我感到内心非常痛苦!”
  • 古代帝王称为天子,指出帝王是承天命来治理天下的。“天命”之说是人间掌握了权力之人用来树立自己地位的“说词”吗?还是真有天命并以“吉兆”加持示现呢?
  • 东汉光武帝刘秀九岁丧父,由叔父刘良抚养长大。他身长七尺三寸,仪表堂堂,美眉须,鼻梁高挺鼻准隆起,配上大大的嘴巴和天庭隐隐隆起的日角,显示帝王之相,他性情简朴勤勉,喜爱耕稼农事,对家人重情重义,从来没有想过在政治上出人头地。这样一个勤朴宽厚温和的美男子,又是怎样当上中兴之主的呢?
  • 李世民班师回朝,唐高祖为儿子举行庆功宴。喝到酒酣之处,本是喜庆的场面,高祖的脸上又突兀地泛起了一抹愁云。
  • 齐王逃回长安后,唐高祖李渊第一时间得知了刘武周进犯的实力,误以为唐军不敌武周大军,于是下令永安王李孝基,和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等人,联合助剿吕崇茂,同时发出一道敕令,命关中守将,严行堵御,所有河东一带,暂行弃置。
  • 隋朝末年,刘武周割据一方,自称皇帝,定国号大汉,是大唐的一大劲敌。刘武周为与大唐争雄,屡次进攻幷州。齐王李元吉作战的能力,远远比不上他的哥哥李世民。唐高祖李渊便给齐王添了一个行军总管裴寂,原本希望老成练达的裴寂,能帮着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不料,裴寂出征竟也一败涂地,反而使唐军失去了晋州以北的全部城镇。
  • 说唐高祖即已定都长安,但天下还未一统,群雄割据地方。李渊称帝,传檄天下。长安就成了豪雄率先攻打的目标。陇西薛举想趁着李渊帝位还没坐稳,就趁机出兵,攻打长安。薛举雄踞陇西,拥兵十几万,声势颇为强盛,是李唐的一大劲敌。
  • 李世民与平阳公主率领的大军集结,两下会师,共计二十多万兵将。李世民治军严明,大军虽众,但行军时队伍并不凌乱,整齐画一,军容气象自带威仪。凡经炀帝行宫园苑,悉数罢免守官,并释放宫女回家。
  • 突厥始毕可汗派康稍利率领了五百人,以及二千匹战马,和刘文静一起来到李渊麾下。李渊慰劳有加,称赞刘文静可谓是不辱使命。
  • 《三字经》里说:“夏传子,家天下。”从大禹把王位传给儿子开始,中国一直延续着父传子的王位世袭制度。但是有一个朝代,皇帝竟然把帝位传给亲弟弟,这是什么原因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