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4月3日讯】“宅男宅女”早不是新鲜词,不过,上海一位25岁“宅男”还是让心理咨询专家感到震惊:在窗户紧闭、灯光昏暗的房间里,蜗居了五年的小伟脸色苍白,行动迟缓。
据《解放日报》报导,10年前小伟因成绩不好、无法融入群体等原因从高中辍学回家,为了上学的事,小伟与家长发生多次冲突,还动手打过母亲。由于既没学历又没技能,小伟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5年前,自暴自弃的小伟开始“宅”在家中不出门。
在小伟“宅”了五年、社工多次无功而返之后,小伟父母忧心忡忡的向心理咨询专家求助。心理咨询师与小伟谈了两个小时。临走时,咨询师终于说动小伟送他们下楼,谁知母亲竟连他的鞋子都找不到了。目前心理咨询专家已和小伟建立长期联系,为他提供跟踪服务。
专家表示,这个案例虽然有点极端,但在青少年中拒绝出门、抵触工作的“宅”心态并不鲜见,“宅男”、“宅女”也越来越多。
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肖非自称“宅男”。一有休假,他就可以在家几天几夜不出门。有时是为了准备一些资格考试,有时则纯粹在网上聊天打游戏。早晨,母亲上班前为他准备好饭菜,中午自己热一下,如果母亲没空做饭,他就叫外卖或吃方便面对付。他的最高纪录是连续在家“宅”了五天。
大学生青青也是一名“宅女”。爱好文学的她经常“宅”在宿舍里看影视剧、写小说。“要不是洗澡要出宿舍楼,我真不知道能呆多久。”甚至近在咫尺的食堂她都懒得去,学校附近的几家外卖店早已吃了个遍。“宅着就不用和别人接触,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青青这样说。
不少“宅男”、“宅女”甚至理所当然做起了“啃老族”,他们不上班、无收入,靠父母工资维持基本生活,平时生活内容不外乎网络、漫画、游戏。
专家分析认为,“宅”现象大多发生在“80后”一代,他们大多生活在父母庇护下,缺乏目标动力和责任感,对他人和社会也缺乏兴趣。
由于缺乏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宅男宅女”这一人群容易形成社交恐惧症,甚至造成焦虑抑郁症,产生情感障碍。
专家指出,帮助青少年解决“宅”的问题,关键在家庭。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有选择地帮助孩子恢复社会交往,尤其是与同辈之间的交往等,逐渐改变孩子“宅”在家中的不良习惯。此外,青少年也应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在“生理成人”之后逐渐走向“心理成人”。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