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去哪里寻找失落的“尊严”

——奥斯卡获奖影片《生死朗读》

夏威夷

标签: ,

【大纪元3月14日讯】《黑暗骑士》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影片,影片最令人震撼的就是邪恶方的猖狂和社会的黑暗,影片赢得了巨大的票房,但从评论方面看对该影片的挖掘总觉得还不够深入。这一方面也是面对如此四处纵横的邪恶人们颇有些感觉不知该如何应对。小丑是一个为恶癫狂者,说他更纯粹,身上人性的一面缺乏,并不是指这个人物塑造的不成功,相反他塑造的很成功,因为他带有更深的寓意特征,所以也能引发更广泛的震撼。影片最大的问题是人们没有塑造出一个为了正义而痴狂的人来相对应。没有让正义一方在人物塑造上压倒邪恶一方。影片往往是现实的折射,近年来坚守正义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便美国,近几十年来对公义、真理的敬虔也在或多或少的流失,他们好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逐渐放弃对真理的信仰,虽然一些人们并不愿意面对这一点,对真理的“柔性解释”越来越偏向对邪恶的迁就、理解和宽恕,体现出更多的功利主义色彩,反应到文化、影片中,就表现为人们对邪恶的想像力更为丰富、细腻,而对正义的想像力则趋于羸弱、贫瘠……

《黑暗骑士》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的投影。庆幸的是,随着奥巴马总统的上台,美国的思想进一步开放,原先一些思想领域的“禁区”或“误区”开始被人更深刻的认知和讨论,同时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越来越多按捺不下良知的驿动的学者开始加入了重新反思的阵营,一股新的更正性的思潮正在涌动着,触及更深层次的激烈论争的春雷已经悄然炸响,美国在沉睡多年之后终于再度苏醒,也发起了“自由文化运动”,掀开了时代变革的帷幕……

《黑暗骑士》虽在正义一方人物塑造上略有不足,与我国影片不同的是,更多的好莱坞影片还是以对公义的敬虔态度拍摄的,而我国影片则更多的处于混沌状态,假如说好莱坞影片也不完美,属于“白璧微瑕”的话,那么我国的影片尤其是大陆影片整体上与之相比更多则属于“白瑕微璧”了,基本上是以瑕疵为主,虽然也偶尔含一点玉璧的成分。

《黑暗骑士》中的小丑是一个为恶癫狂的人,《生死朗读》中的米歇尔伯格则是一个因爱迷狂者。

1, 内容简介

《生死朗读》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目前这本作品不但已经被翻译成39种语言在全球卖了上百万本,而且还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德国小说。曾在2002年获得了奥斯卡9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终助妮可‧基德曼夺得后冠)的《时时刻刻》大导演的斯蒂芬‧戴德利改编成同名影片,在刚闭幕不久的第81届奥斯卡上,著名演员凯特‧温丝莱特因扮演片中汉娜一角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大奖。

影片中开头部分有大量的裸露镜头,令人敬佩的是,温丝莱特的表演很好的控制了这一点,使人意识到这不是一部情色影片,而是有着更深厚的内涵。她的眼神真的很值得称道,非常精准的折射出汉娜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既是冰封的又是迷茫的……

“二战后的柏林,满目疮痍。某天,当年方15岁的少年米歇尔‧伯格(大卫‧克劳斯饰)从学校回家时,突然生病倒地,这时一名叫汉娜(凯特‧温丝莱特饰)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 当米歇尔由黄疸病康复,他找到了汉娜答谢她,不料两人却很快卷入了一段激情而秘密的关系,虽然汉娜的年龄比米歇尔大20岁左右。米歇尔发现汉娜很喜欢听他读书,而他朗读的力量让他们的关系更为亲密。《奥德赛》、《阴谋与爱情》、《无用之人》、《带小狗的女人》……一本本读过来,汉娜深深着迷。然而有一天,汉娜却突然不辞而别,留下米歇尔暗自神伤。8年后,米歇尔虽然已经淡忘了汉娜,但是那段关系一直是他内心最深处的回忆。已经是法律学校实习生的他在毕业之前参加了一次对纳粹战犯审判的旁听。就在这时,米歇尔与汉娜又相遇了,但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与汉娜这样见面──她憔悴地坐在被告席上,作为一名纳粹战犯!审判开始了,原来汉娜曾做过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为了给牢房腾地方,把新来的犹太犯人关进来,她常常随机的选出一些年轻的知识女性处死。另外,为了避免引起几百名犹太人的秩序混乱,她和其他看守无动于衷的面对大火活活烧死众人而没有打开牢门施救,面对各项指控,汉娜承认是自己向监狱长写的报告,为这一切负责,她承认了全部指控。审判进行得很顺利,汉娜面临的将是终生监禁……然而此时米歇尔却发现了汉娜的一个秘密,一个导致了这比忏悔更令人心碎的悲剧的秘密……”

她要保守的秘密是什么?什么样的秘密值得她宁可终生坐牢也不愿意泄露?

2,蔑视与仇恨

汉娜想要保守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就是她根本不识字,向监狱长的报告也不是她写的。也就是说在针对犹太人的犯罪中,她和其他看守犯得是同样的罪(其他看守是被判几年而不是终生监禁),她不是主犯。她之所以喜欢听米歇尔为她朗读而从来不看书,也是因为她根本不识字,她是个文盲。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汉娜的看守同行揭发汉娜选人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她常常选一些年幼虚弱生病会识字的女孩去为她朗读,她给她们吃的,给她们找地休息,看起来像在保护她们,实际上她却是送她们回奥斯维辛集中营去死。

这个细节折射了汉娜可能从小是个弱小者,她从来没有得到过呵护,所以她把这种呵护施加到其他弱小者身上,在她潜意识中这就好像是呵护童年的自己一样。

她喜欢知识,甚至为之痴迷,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她没有受过教育,但她依旧对知识充满了好奇与痴迷。

她痴迷知识,但因为自己没有知识,她痛恨那些有知识的人,尤其是那些和她相像的女孩。她既羡慕她们,又嫉妒进而仇视她们。她让她们为她朗读,然后送她们去死,以达到发泄内心仇恨的目的。在和平年代,她虽然痛恨这些人,但她没有任何机会对她们施以报复,相对于她这个文盲来说,这些人都是高高在上的人,但在战争年代,彼此间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她变成能够主宰她们命运的看守。她“享受”这种变化。

她没有意识到自己“享受”这一点,她认为这只是她的“工作”。换了其他人都一样,她并不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恶。影片中当法官质问她的时候,她也曾回问法官,“换了你该怎样呢?”她想要说的是“我这只是在工作……”

影片中米歇尔的老师在讲解法律时说:有八千人在奥斯维辛工作,只有19人被判有罪,6人被判谋杀,要证明谋杀,首先要证明意向的存在。简单点说,就是如果你当时虽然在奥斯维辛工作,但只是按照上级的命令行事,并没有在上级的命令之外“额外作恶”,那么你就是无罪的。也就是如果你是完全被动作恶而不是主动作恶那么你就是无罪的。即审判不是按照道德,而是按照法律,并且是按照“事件发生时的法律”。

二战发生时,无数德国人都被卷了进去,二战结束后,并不是每个被卷进去的德国人都被判有罪,绝大多数人得到了赦免。

所以,要想证明汉娜有罪,还需要证明其有犯罪的意向,即她有主动犯罪的“渴望”。她有犯罪的“渴望”吗?

3,尊严与良知

汉娜在去奥斯维辛之前本来在西门子工作,并且有升迁的机会,但她放弃了,她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在招工,就去申请了奥斯维辛的职位……她不是被“征召”,而是去主动“申请”,她渴望获得这样一个职位,一个能够折磨他人、决定他人生死的职位……她不想承认这一点,或者说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只是想把这解释为一个“工作”,是生活所迫……

她不想被人决定,在西门子中虽然职位有所升迁,但可以知道,也不会是什么很高的职位,更多的还是被人指使。“ 她不想总是被人决定,而是想决定他人。”她要活的有“尊严”。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一个幸免于难的犹太人指控汉娜和其他看守看着教堂内的几百个犹太人活活烧死,却拒绝开门。人们能够想像的到,亲眼看着亲耳听着那些曾经有教养的有钱的犹太人被困在火堆之中哭喊挣扎,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机会受到教育曾经为了生活不得不苦苦挣扎饱受蔑视的她当时内心是多么畅快……

而这是发生在1944年冬天的事,德国已经离失败不远。可以想见,汉娜多么不希望纳粹德国的灭亡,她没有想到赶紧给自己找后路,而是正在抓紧时间享受余下不多的恶……

汉娜的同行看守都明确否认曾经参与过选人送死,汉娜却直接承认这一点,并指出每个人都参与过。其他人都知道这是邪恶的,是在犯罪,而汉娜却连为罪恶掩饰也不知道,这不是因为她率真,而是因为她认为这很正常,因为“要腾地方”……她已经痴迷于恶中不能自拔,甚至连审判官因为难以理解而带有帮他脱罪的“暗示”也置之不理,她就像一块拒绝融化的冰,不认为罪恶是罪恶,而是很自然的,因为在她看来“生活就是这样的”。

她感受不到她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她已经对此麻木。米歇尔碰到她时仅仅十五岁,还是一个未满十八岁的成年人。虽然米歇尔有一定的责任,但她依旧给他造成了伤害。她没有给予他爱,而是给了他伤害。影片末尾时米歇尔去见大火中幸存的犹太女子时,犹太女子问他,(很长时间以来,包括汉娜在狱中服刑期间,汉娜给你造成的少年时期的伤害,对此)她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米歇尔回答,她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更重,她更没意识到过。犹太女子点头承认(汉娜确实是一个良知麻木的人)。

在汉娜漫长的服刑期间,米歇尔像一个狂人一样在不断的为汉娜朗读,孤寂的监狱生涯使汉娜终于爱上了米歇尔,那么米歇尔爱汉娜吗?他为谁痴狂?

4,爱与怜悯

汉娜在狱中服刑期间并没有真正反省,即使认字以后,她给米歇尔写信,米歇尔没有回信,她都没有反省过,当她出狱时,米歇尔来接她,她一直认为米歇尔是爱她的,所以为她朗读,就像米歇尔十五岁那年所表现的那样,但她错了,米歇尔并不爱她,她试图拥抱米歇尔,但米歇尔未作任何反应。汉娜终于明白了,成年后的米歇尔并不爱她,他已经早就不爱她了。(当看到她容颜衰老被审判的时候,他内心回忆里那个美丽{可能在他当年看来还善良}的汉娜已经死掉了,影片中有一个他去探望汉娜最终临阵退缩未见汉娜而是回来和班上女生做爱的细节,就是表明米歇尔已经不再爱汉娜了,他决定并努力忘掉她)。直到这时,汉娜才开始了真正的反思,她才意识到米歇尔之所以忘不掉她,并不是因为爱她,而是她给米歇尔的伤害太深了。

在她明白她给米歇尔造成伤害的时候,她终于开始明白在二战时她给犹太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于是她无法面对被唤醒的良知,她终于感到羞愧,在出狱前夕吊死了。

米歇尔既对汉娜已经没有了爱,为何在汉娜服刑期间多年一直坚持为汉娜朗读?不是爱那是什么?

是怜悯。

是因爱而生的怜悯。既是对汉娜的同情和怜悯,也是对自己的同情和怜悯。影片中可以看到,米歇尔虽然和汉娜不同,他上过大学,但他同样也是一个小时候没有得到过家庭关爱的人(他父亲去世时,他甚至找借口不回去奔丧)。正是在他得猩红热时家庭对他的冷漠,把他推向了汉娜的怀抱,这使他一直记恨自己的家庭,从这一点也可以侧证出,在他成年以后,尤其是在旁听审判之后,他对和汉娜的那一段交往的回忆,已经不再是美好,而是挥之不去的痛苦(他曾经迷恋过的是一个毫无人性的女人,而他把她当做自己心中的维纳斯,这使他无法原谅自己)。这使他怀疑自己是否知道什么是爱,进而丧失了爱别人的能力,他后来和妻子离了婚……

于是他开始了朗读。他的朗读不止是对汉娜的救赎,也是对自己的救赎。他可以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家庭父母,可汉娜能把她的不幸归咎给谁呢?他虽然父死不奔丧,但他终于还是在离婚之后领着孩子回到了母亲身边,而母亲也对他表示了关怀,两者达成了和解。他达成了和解了,可汉娜跟谁达成和解呢?汉娜把她的不幸归咎给不识字,她能跟不识字达成和解吗?不识字就一定不幸吗?为何米歇尔识字上过大学他依旧觉得自己不幸呢?很多不识字的人似乎活的也很快乐,为何汉娜不能呢?如果汉娜的不幸不仅仅是因为不识字, 那么还有什么原因造成了她的不幸?

是社会风气。

5,寻找失落的尊严

正是社会对像汉娜这样的文盲、对没文化的人的强烈歧视、蔑视,深深的伤害了汉娜的自尊,她只是希望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不被人蔑视的人,一个和别人平等的人,她的要求高吗?

人们不去蔑视那些良知麻木的人,不去蔑视那些邪恶的人,不去蔑视那些不遵守社会伦理道德的人,而是去蔑视那些知识不多的人,社会对人的评价机制出了问题……

当社会按照知识多少对人进行划分的时候,汉娜落到了最底层,她无法再得到别人的尊重,而只能得到众人的蔑视。她无法接受这一点,她希望活得像别人一样有尊严,在和平年代,也许她永远没有机会了,她私下庆幸的是,二战发生了,希特勒对犹太人施行种族灭绝政策,于是她发现,自己虽然不识字,原来比识字的犹太人还“高级”,她赶紧报名应征当看守,她选择一个又一个识字的犹太女孩为她朗读,然后送她们回奥斯维辛去死……

当教堂内的大火着起来的时候,眼睁睁地看着里面几百个犹太人(他们通常都是有知识有教养又富裕的)活活烧死,她不去开门,“那熊熊的大火燃烧的多么美丽啊”,也许她那时在这么想,她迷恋这种生活……

她已经对罪恶产生了依赖感。

因为那能让她找回做人的“尊严”……

汉娜是一个悲剧。

对尚处于专制文化笼罩下的中国人来说,特别容易理解汉娜这样的人物。当“笑贫不笑娼,笑穷不笑贪”的扭曲的社会风气形成后,无数农村女孩进城做小姐,难道真是因为吃不上饭了吗?恐怕不完全是,还有就是为了“尊严”。一个买的起化妆品的小姐会感觉比一个买不起化妆品的农村女孩更有“尊严”感,就像一个有钱的贪官会感觉比一个贪得少的贪官更有“尊严”感一样。而这,正是由于社会对人的评价机制的扭曲造成的。

汉娜是一个悲剧。她不知道,自己只是扭曲的社会风气的傀儡。尊严永远不可能在罪恶中找到,只能在正义和良知中觅得。

──转自《自由圣火》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法轮功4.25上访 历史的转折
行人关注民生事 教师网友诉艰难
特别预算比例垫后 陈菊吁尊严平等对待
夏威夷:奥斯卡获奖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三峡好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