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篇》
站稳第一专业领域
遇上一位好老师,真的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
大学时就读教育系的曾志朗,原本对系上课程兴趣缺缺,直到遇见胡教授。
胡教授在系上教的是心理学,他自行编撰了一本讲义,论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他不强调佛洛依德的心理理论,而是教导学生如何探究心智科学,如何透过实验建立人类学习机制,如何量化心智的构成,如何观察动物的心理行为等。
修过这门课后,曾志朗深深爱上了心理学,从此与心理学结下一生不解之缘。
他在政大取得硕士学位后,又远赴美国宾州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在一个实验心理学研究团队中,进行语言学习的研究。他认为人类的记忆并非仅藉由单一的一套系统,语意的记忆及讯息传输的记忆应是透过不同途径形成的。
在进行了许多实验后,他成功证实其理论的正确性,顺利取得博士学位,在“认知科学”领域打下深厚的基础,站稳π型人的第一只脚。
双专长的完美组合
留在美国大学任教的曾志朗,并未因在认知科学上的研究成就而骄傲自满,反而更积极延伸思考触角,尝试探究人类认知的真正机制。他开始大量涉猎“神经科学”的书籍,学习有关神经的基础知识,探索人类及动物身体中错综复杂的神经构造。
“为什么有些鸟会唱歌?有些鸟却不会唱?”曾志朗注意到这个奇怪又有趣的问题。
经过长期研究后,他发现当鸟类过了求偶期,左脑神经就会大幅萎缩,以致无法唱歌。但到了隔年夏天,左脑神经便会恢复原状,此时又可以发出悦耳动听的鸣叫声。原来鸟类会不会唱歌与它们的大脑有关。
他也深入研究人类脑神经和语文能力的关系,探讨阅读过程中脑神经的运作方式,同时针对失语症及失读症患者的语言行为进行实验,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上,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顶尖专家,站立起π型人的第二只脚。
曾志朗随后返国服务,更积极地紧密结合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以两个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相互激荡与撞击,产生更耀眼的火花,也在竞争激烈的学术界中,走出一条与他人截然不同的康庄大道。
他在国内大学设立研究中心,进行整合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的跨领域研究。
“鸟类大脑与人类大脑有什么异同呢?”曾志朗开始深思这个问题。
他在鸟类大脑中找到主宰唱歌的神经,也在脑伤患者的大脑中发现影响行为能力的关键。他更扩大研究主题,分析人类阅读文字时大脑神经的反应与变化,并与医院合作,探讨自闭症与学习障碍患者的大脑神经运作方式。
他在研究中发现真的有人听到钢琴声,大脑就会浮现蓝天的画面;也有人听到萨克斯风演奏,眼前就会闪出霓虹灯。
如果曾志朗只钻研认知科学,便不会了解大脑构造的奥秘。
倘若他只专精神经科学,也不会知晓大脑神经对认知行为的影响。
曾志朗的双专长在个人的研究领域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构成了最完美的组合,也是π型人能产生最大实质效益的实证。@
摘自 《π型人职场必胜成功术》 商周出版社 提供(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