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必须合乎道德

领导的代价与奖赏:做好主管的第一课(5)

罗伯.高菲(Rob Goffee)、贾瑞斯.琼斯(Gareth Jones)

人气 2
标签:

我们在本书不断地强调,领导的目的绝不在于领导本身──因为领导始终以追求组织最高目的为特色。

因此,领导既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能力,也不是根据某种秘方或公式照表抄课就能够办到。

相反的,只有当领导是用来追求达成某个目标的时候,它才会变得真实而有意义(这是本书的另一项主题)。

但是,要追求怎样的目标呢?增加经济利润吗?做世界慈善事业吗?医治病童吗?或是去除竞争吗?

不论是什么,领导者必须做出选择,而且这个选择绝对必须合乎道德;这个问题无法用一些拐弯抹角的管理语言闪躲。

领导者除了激励追随者积极努力追求目标、执行目标之外,为了达成目标所必须连带履行的道德责任,更是无法避免得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社会学大师马克思‧韦伯会如此坚信,魅力领导最能对抗世界上永无止境的官僚化──或者就像韦伯自己的名言“世界的觉醒”。

由于技术理性强调不管你的问题是什么,都一定可以找到某种技术上的理性解决方式处理。

因此,为了避免人类的生活只屈从于技术理性之下,我们有必要履行道德责任。也因为道德赋予我们的行事作为予意义,使得履行道德责任高于技术理性这个前提。

但即使是韦伯,也不得不承认领导也可以是危险的。没有任何的保证足以担保有效领导者一定能做到“最好”的境界。

事实上,在人类历史里,有许多领导者都具有鼓动别人的能力,最后却造成既深且广的重大伤害。许多违反人性的重大犯罪过失,一样来自于魅力型领导者。

若没有合乎道德的目的,领导充其量不过就是一种工具,藉以集合众人的力量,只为达成某一个人的意志。

不过,我们的看法依然相当乐观。我们认为,有效领导对追求崇高目标依然能发挥重大影响力,让追随者不轻言退缩。

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领导者,让他们在所处的情境中变成更有效能;我们不能因为领导确实有其危险在,就干脆放弃而不设法找出这些方法。

领导具有足以释放人类能量的强大威力,这是再真确不过的事实,因此,领导者一定要自我质问并回答某些相当严苛的道德问题。

对企业来说,这些与道德相关的问题,就是关于企业宗旨的问题:公司营运的真正目的为何?就资本主义企业的立场而言,最传统的答案就是增加股东价值。

确实,这种观点的积极鼓吹者,像是一九七六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同时也是当代自由经济泰斗米尔顿‧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就主张,这是唯一一个可以站在道德层面上为其展开辩护的立场,而且除了公司股东以外,其他任何公司成员──即使是执行长及其他高阶主管──都只是员工,他们把自己的价值观加诸于他们并未拥有的组织上。

但是就我们的观点来说,仅凭股东价值绝不足以构成领导的基础。相反的,企业要永续经营、长保成功,就必须致力于追求其他目标,股东价值只是这整个过程中的副产品而已。

我们投入了许多时间深入各个组织进行研究,或是与组织的员工共事,我们听过非常多人在电话中告诉家人自己晚归的原因,也许是帮同事处理公务、招待客户、正在创作伟大的音乐、正在做某个研究、正在努力赚大钱等各式各样的理由,但我们从未听过有人会在电话里说:“很抱歉,我会晚点回家,因为我现在正在‘增加股东价值’。”

因为绝不可能会有任何与股东价值有关的真言,可以激励员工愿意积极努力表现。

这一点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当今会对“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这种以程序方法来回答道德问题的尝试,如此地着迷。

即使如此,领导者一样无法在公司治理的羽翼下闪躲得了道德的问题。不管喜不喜欢,领导者设定的公司目标都会产生道德上的后果。

他们或能从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的言论中找到灵感,“贪婪或是想拥有的欲望,”他指出,“是全世界所有人都有的强烈欲念,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它在所有人身上蠢蠢欲动。”

最令人好奇的是,这一位十八世纪的苏格兰哲学家,竟然能够如此贴切地表达出现代人普遍的心灵。

不过,在这些扰嚷不安的时代里,我们则对于另一位启蒙运动的巨人──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见解高度认同。

康德的道德理论非常明确地表达在他对自治的主张中,这些主张对本书探讨的许多关键主题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康德坚持,我们绝不可以依赖层级制度作为道德的基础,因此任何时候我们只要接获命令,就有义务判断这个命令的道德性如何。

这一点不但适用于以碎纸机消毁安隆文件的人,也适用于美国阿布葛拉布监狱(Abu Ghraib Prison)的狱警。

它和我们对“领导不分层级,而且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的坚持直接相关;而且,它也强调领导者及追随者双方都肩负道德责任。

其次,康德也试图提出一个能够引导我们良心与善恶观念的原则,这项原则和我们目前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非常强烈的相关性。

这个原则就是,“把每个人都当作有价值的个体看待,千万不要只是利用别人作为达成自己目标的一种手段”。

这个鼓舞人心的道德原则,精准地表达了我们从本书一开始就表达的关切:共同道德价值观是我们追求自由的一个不可或缺前提,以及在整合社会的古老来源正逐渐式微的这个时代里,追求一种归属感。

因此,领导者及其追随者可以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组织,让这个组织不但是意义的来源,也是一个所有人都能够在其中发展并表达真诚自我的社群。

对领导者来说,其中总存在着风险。即使知道自己随时可能被请下台,领导者肯定还是愿意做出某种承诺。这就是领导的代价与奖赏。

法国第五共和总统戴高乐对那些有志成为领导者的人,有如此一段一针见血的敏锐观察:“他们为了领导所需付出的代价,是必须不断地自我磨练、不断地冒险,并且不断地经历内心的挣扎……总有一层朦胧的忧郁感,围绕着至高权威挥之不去。”@(待续)

摘编自 《如何让人愿意被你领导:做好主管的第一课》 脸谱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中国建政60年,大事件下的香港
香港面对是否公映热比娅记录片
领导的新思维: 与大师对话(4)
小职员也学得会的16项特质(4)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