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11月13日讯】“你好好养病,等你病好了,我一定给你修所学校!”这是45年前,黄秀英对病中丈夫的承诺。此后,拉板车、住工棚……从没上过一天学的文盲黄秀英没有食言,她用柔弱的肩膀为丈夫修起梦中的学校,也为9000多名进城贫困孩子托起未来的梦想。前不久,黄秀英夫妇被巫山县推荐参选2009“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据《重庆晚报》报导,“我的奶奶是个慈祥的老人,她没什么文化,却非常关心我的学习,经常给我买书、买文具。为了让我上学,她冒着大雪出去借钱,还差点被泥土埋掉……如果没有她,我可能早已无法坐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上学。我的奶奶其实也是很多人的奶奶,我们都叫她黄奶奶,她跟我们并没有血缘关系……”
几天前,巫山县流动少儿小学5年级语文课上,11岁的贫困学生黄琼的作文《我的奶奶》让许多同学流下眼泪。
黄琼作文中的黄奶奶正是黄秀英,这所流动少儿小学的创始人。学校里,绝大多数是和黄琼一样受到黄秀英夫妇帮助的贫困学生。
“我们办的就是穷人的学校。”不久前的一次普查数据显示,该校758名在校学生中,孤儿、单亲、父母残疾、学生残疾、特困家庭等贫困学生多达399名,占总人数的52.7%。69岁的黄秀英说,不完全统计,从1988年办学以来,20多年里他们已经培养9000余名贫困学生。
一句承诺 改变她一生
一个从没上过学的文盲,要办学校搞教育,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倔强的黄秀英就因为一句承诺,做到了,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家住巫山老县城郊区的黄秀英两岁丧母,从记事起,童年就在割草砍柴中度过。1960年,刚满20岁的黄秀英到江边挑水,救起当时刚从奉节师范毕业,却因没有工作抑郁想跳江自杀的丈夫张发田。身份相差悬殊的两人戏剧性地认识,还慢慢产生感情,两年后结为夫妇。
1964年,张发田生了一场重病。半夜,张发田躺在床上说起胡话:“没学校要我,当不成老师,书都白读了,我不想活了……”看着昏迷中哭个不停的丈夫,黄秀英的心很痛。她明白,当不成老师是丈夫一辈子的痛。握着丈夫的手,她给了他一句郑重承诺:“你好好养病,等你病好了,我一定给你修所学校!”
一架板车 拉出一所流动学校
“修学校,肯定需要钱。”为了这句承诺,丈夫病好后,柔弱的黄秀英买来板车,从此开始了在县城拉板车下苦力的经历。
石头、沙子、煤炭,只要有活,她就接,100斤2角钱,一车货拉下来能挣1元钱。但黄秀英毕竟是个女人,为了挣1元钱,她常常需要四肢并用趴在地上才能拉动板车,血泡起了又破、破了又起……一个女人和板车的身影,在巫山老县城行走了20多个春秋。
黄秀英和丈夫两人因经费不够,先为没能升学、又交不起复读费的孩子办补习班。两年后,补习的学生越来越多,黄秀英不得不举债扩大规模,在自家房屋基础上修起3层楼房办中学。
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却越来越多,因为南来北往的流动儿童大多户口不在本地,高价入学成为一大难题。黄秀英和丈夫商量后,停下办得好好的中学,创办起巫山流动少儿小学。
“最初办学校,只是为了兑现自己对丈夫的承诺。但后来,却觉得这已经是自己一辈子没法停下的事了。”黄秀英说,也许是自己从小没读过书,深深理解渴望读书的孩子们的心情,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她也深深爱上这份事业。
如今,当初的贫困孩子很多已迈向成功:有的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后从事重要翻译工作的,也有在深圳等地当公务员的,还有自办公司、身价数百万的,每年教师节,收到来自各地的问候电话,成了黄秀英夫妇最大的欣慰。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