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7月31日讯】经济发展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但是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日益亏乏﹐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的代价﹐绿色GDP的概念出现了。
GDP 的中文全名是国内生产毛额﹐二十世纪以来GDP的数值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主要依据。GDP通常是折合成美元来估计的。现行的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于忽略非市场产出、环境破坏、资源浪费方面的有关计算,因而越来越显出它的片面性。由于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而长期忽略这种负面影响的后果,不仅高估了GDP带来的经济福利,还容易助长人们对资源的滥用或对环境的破坏。
绿色GDP
绿色GDP (Green Economic GDP)可以缩写为GeGDP,中文译为绿色经济的GDP,简称为绿色GDP。绿色GDP的值小于GDP的值,即GeGDP的值等于在现行GDP核算值的基础上,再减去以下两项数值:一项称资源耗减成本(这里讲的资源主要指土地、森林、矿产和水),另一项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因环境破坏引起环境等级下降而应计入的成本)。绿色GDP的公式表达为:GeGDP = GDP – 资源耗减成本 – 环境降级成本
绿色GDP核算的核心困难是,对环境资源———如森林、矿藏、海洋等的估价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对资源耗损、环境污染的估价更没有客观标准———这个客观标准是指市场公认的价格。由于环境资源从未上市场交易,就没有价格。
比如森林,除了生产木材,还有多种生态功能,但现在只计算木材、林地的“价值”,至于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到底值多少“钱”,没有上市场交易过;砍掉一片森林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它的损失究竟值多少“钱”,更没有一个市场公认的价格。这就不好核算。
经济发展与生态赤字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长迅速﹐但是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
早在1996年,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联合对此作了个探讨性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是,在1995年,中国水和空气造成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大体上是54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6%-7%。
多年以来,无序开发已经严重透支了国人的生存资源,中国的GDP中,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发展机会获得的,它实际上不是业绩,而是生态赤字。
还有学者提出更惊人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认为,中国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国土严重超载;人均自然资源是世界平均值的约1/2;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5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量的1/4。同时,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消耗与能源消耗却是世界平均值的3 倍;单位产值的废物排放量是世界平均值的数倍,而单位面积的污水负荷量是世界平均数的16倍多;中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约为发达国家的1/35。
通过这种测算,中国的绿色GDP增长是负数。因此﹐提高环境意识﹐走上正常的经济发展道路已经是全国上下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黑色GDP
其中“黑色GDP”是指牺牲生态环境杀鸡取卵获得的GDP,也即生态成本。在经济活动中,由于资源过度消耗、生态退化、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危害,需要补偿和治理的投入,这些投入是货币化计算的,可以直接进行成本核算。
譬如因过度开采、过度捕捞、过度放牧造成生态退化,目前依实际情况不同,每年都有治理风沙、治理江河湖泊、退耕还林、保护农田与改造低产田的投入;而对工业生产造成的排污治理、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毁林沙化的治理等,每个地区也都会有投入,都可用货币化计算。
依此核算和制定出一些“黑色GDP”的限量指标,如万元GDP能源消耗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GDP“三废”排放量;万元GDP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万元 GDP投入产出率;万元GDP行政费用等。以水为例,据有关资料表明,1999年中国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是日本的18倍、美国的22倍。
换个活法
差距为什么会这么大呢﹖这首先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相对做得比较好(主要是通过严格的法律和经济激励制度实现);第二,发达国家的GDP中,大部分为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和很少消耗资源与环境的第三产业的产值。日本最为典型,本国的资源和环境几乎原封不动;第三,发达国家有很多大量消耗资源和环境的产业,建立在他国国土上利用他国的资源进行生产;第四,发达国家出口的是低资源消耗的高技术产品,进口的是高资源消耗的产品。后3条的结果是发达国家本国收入增加而环境成本由他国承担。
而中国则正好相反,目前中国大陆的外贸依存度已达到60%,这样大的出口量,无疑是好事,但出口的产品,很多是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生产出来的,从这个方面讲,其实是把污染留给自己,替发达国家节约了环境。
对于绿色GDP的呼唤,并非简单地去改变经济增长的测度方法,而是要改变经济行为本身,是要探索从传统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像有的学者说的“换个想法,换个活法”。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