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5月9日讯】(大纪元记者杨天仪剑桥市报导)哈佛大学鼓励学生们培养对艺术的修养﹐除了校园内数间的艺术博物馆长年免费对师生们开放之外﹐每年从五月上旬的第一个星期四下午开始﹐还举办连续四天的大型学院艺术节“艺术第一”(ARTS FIRST)﹐让学生们从各个艺术领域尽展各自的艺术才华。
今年天公不作美﹐艺术节的周末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春雨绵绵﹐许多户外的节目被迫取消或移师室内﹐往日草坪上到处人头涌动的热闹气氛不再﹐供乐队表演的户外舞台空空如也﹐视觉艺术作品在校园内也不见影踪。虽然气氛较往年冷清﹐但校园内花树草坪在春雨的洗刷下份外青葱﹐鸟语莺啼取代了往年的乐队高分贝乐音﹐给哈佛校园带来另一番的清新景象。
4日周日的活动不多﹐部分更因下雨的缘故被取消﹐其中原定在洛威尔学院(Lowell House)的庭院进行的交响乐表演更被移至室内。
当日表演的是“最后一刻”管弦乐队(The Last Minute Orchestra)﹐该乐队在洛威尔学院的交响乐表演是每年艺术节中的经典节目﹐乐队指挥是华裔的余建宁﹐许多哈佛的教授学者也前往捧场。
余建宁表示﹐今年是他的第十二次表演﹐这次表演的是柴可夫斯基的经典作品《1812序曲》。作品讲述的是1812年6月22日拿破仑六十万大军进攻俄罗斯﹐其后因战线过长而后继无力﹐饥寒交延之下法军不敌俄罗斯的史实。乐曲中有表现法国的《马赛曲》﹑表现俄国的《天祐沙皇》﹑教堂钟响及十一响的加农炮声等﹐音乐元素非常丰富。
余建宁介绍﹐由于哈佛不可能让他们用真的大炮来参与表演﹐他们就用火烫氢气球的爆破声来表现炮声隆隆﹐他更风趣的表示﹐“火烫气球的效果令人非常满意”(very satisfying)。
除了炮声外﹐教堂钟声也很特别﹐钟声来自洛威尔学院的“俄国之钟”(Russian Bells)﹐该钟共十七个﹐于1930年从俄国古老的圣丹尼罗夫修道院运至洛威尔学院安放。而今年是“俄国之钟”最后一次参与表演﹐之后将完璧归赵﹐回归俄罗斯故土保存。
师生们在洛威尔学院室内大餐厅轻松投入地欣赏哈佛版的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曲目第一段降E大调﹐3/4拍子慢板序奏﹐代表俄罗斯广阔领土及人民和平安宁的日子﹐以提琴演出并偶而加入双簧管﹐法军入侵俄罗斯人上前线抵抗音量加重。第二段降E大调﹐4/4拍子行板。法国号在小鼓以进行曲节奏描写战士抵抗﹐“马赛曲”由法国号和小喇叭雄壮演奏,提琴升F大调奏出俄国曲调,铃鼓响起长笛和英国管奏出俄国民俗曲,法国号马赛曲由强转弱,第四段俄国国歌响起钟鼓齐鸣,让观众热切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加农炮声。
洛威尔学院庭院草坪上的学生手持火棒﹐在音乐结束前逐一引爆了所有的氢气球﹐爆破声果然有炮声的震耳风范﹐观众中的小孩子甚至捂起了耳朵。观众们对乐队的表演非常欣赏﹐在如雷的掌声中更以起立来致敬。◇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