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雍正(系列之三)

雍正大帝与修佛
小童子
font print 人气: 4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16日讯】谁道空门最上乘,谩言白日可飞升;垂裳宇内一闲客,不衲人间个野僧。——雍正

究竟雍正帝留下了什么深刻非常法呢?除了具体施政,由雍正帝亲自编纂或撰写的著作包含:《御选语录》、《经海一滴》、《教乘义海》、《大义觉迷录》、《朋党论》、《雍正御录宗镜大纲》、《拣魔辨异录》等等。除了《大义觉迷录》与《朋党论》之外,全是与修佛、修道有关,其中多是雍正帝足成一家之言的证悟心得。

从现在对雍正帝的研究看来,他在政务以外的重心就是佛法,因此他的施政自然也离不开他对佛法的认识。以往历史学家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他,却试图从一个一个的政治事件拼凑出雍正的面貌。

博学勤政好皇帝 史学家认定

近代研究雍正帝最受推崇的学者冯尔康在他所着的《雍正传》中,对雍正的辛勤与学识评曰:“雍正文思敏捷,于日理万机之中,亲自书写硃谕、硃批,少则数字、数十字,多则上千言,都是一挥而就。他的硃谕,从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所见,书写都很整洁,文字流畅,间有口语,很少涂抹。硃批、硃谕不是为作文,也不是为发议论,是处理政事,于行文之中,说明他对某事处理意见,全系政事内容,更可见他的才思和从政能力相一致。”


素惠绘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多次展出清朝诸帝的硃批奏折,雍正帝的硃批经常比大臣的报告还长!而且他的书法极佳,包括乾隆与之后的清帝风采都及不上他。在雍正执政的十三年中所批阅的奏折,依最保守的估计,至少约有两万两千余件。

从现在经过统计后的雍正御笔硃批字数,以及官方的起居注记载,在位十三年中,他每年只有在腊月廿六日封笔、封玺,不再批阅奏章。直到正月初一才重新开笔、开玺。但是过年这五天封笔不代表休息,他还是得接见王公大臣、诸国使节。此外的每一天,不分寒暑,雍正处理政事,每天仅睡四到五个小时,经常到半夜才睡下,第二天早上五点前,又起身准备上朝。因此,史学家都认为,雍正帝可以说是中国历朝历代里最勤勉的一位皇帝。后世史家有一派甚至猜测雍正帝是过劳而死!

不过修行人每日所需的睡眠与常人不同,史学家只能以常人的状态去揣度常人,却未必揣度得准一个修行人。所谓雍正帝的“死因”众说纷云,后文会针对此事分析,在此先按下不表。

佛理上卓然成家的天子野僧

在繁重的国事之外,这位以“圆明居士”为号,又自号“破尘居士”的皇帝,不仅极有才识学问,最特殊的是他自年轻时就开始修佛参禅。虽然中国历代帝王中亲近佛法、具有佛心的天子不少,但像他这样在佛理上卓然成家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这只是做做样子吗?只是为了政治目的吗?一个已经贵为天子的人,有什么好伪装?又有需要伪装多久?

雍正自云,少年时代就喜欢阅读佛家典籍(“朕少年时喜阅内典,惟慕有为佛事”)。从现在可以找到的史料来推测,雍正帝最早与僧侣往来是在康熙四十一年(一七零二年),雍正帝当时才廿五岁,还是个青年贝勒。那时他分府(年长贝勒出宫建府)在北京城东,离北京柏林寺很近。因着地利之便,他经常去柏林寺,并与当时的柏林寺住持“谈法甚契”。之后雍正帝曾在康熙五十一年到五十二年间,在自己的藩邸举行法会,进行坐七。

是色是空,莲海慈航游六度;不生不灭,香台慧镜启三明。(雍和宫 法轮殿对联)

此时是雍正帝身为“雍亲王”的藩邸时期,这个时候的皇四子胤禛避开皇子间的权斗,在其府邸(即现在北京的“雍和宫”)当个“富贵闲人”。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他这一生中最清闲的日子,他不仅经常与禅僧往来讲论佛法,对于禅宗思想也颇有研究,曾亲笔撰写《圆明居士语录》。

允禄、福彭、鄂尔泰、张廷玉等人在此时期与他有一起参佛参禅的问答稿,现在都收在故宫档案中。此时的著作后来刊刻发行的包括阐述佛法的《云集百问》以及后来收入《御选语录》里的《圆明居士语录》。

后来有人怀疑,雍正是假借修佛来讨好父亲康熙帝以谋取帝位,这些举止都是为了夺嫡做准备。但事实上,康熙帝从未表现出对佛道的兴趣,雍正帝自然无从借此讨好他。

身为皇子,雍正从六岁开始,每天早上五点就要“应卯”入上书房读书,每年只有过年那几天可以休息。学习的课程包括满文、汉文、蒙古文。儒家经典自不可免,还有天文、地舆、历法、音乐、数学、物理等等。下午以后,还另外安排骑射、游泳等军事、体育项目。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博学的皇帝,他要求皇子读书必须满百遍,还会亲自抽背。

康熙帝重视史籍,下令编纂的书籍里又以《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皇舆全览图》等最为有名。他非常重视皇子们的教育,但并没有任何授以佛法的记载。要说修佛可以讨好康熙,实在找不到什么根据。
 
而且,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第一次废了太子,重立之后,在康熙五十三年第二次废太子。可是有史可查,雍正帝最早接触僧侣参佛是在康熙四十一年,除非雍正帝能预见两次废立太子之事,否则谈不上以韬光养晦的方法来讨好康熙帝。要讨好皇帝以争位,还不如在军事与政治上争强立功,至少也该结党结派建立势力,而不是钻入佛道的世界里去。后来皇位落在雍正帝身上,他还是没有把佛法放下。

皇位的最终归属只能说“是他的跑不掉,不是他的求不来”。只是部分史学工作者不能理解古人修佛,便把雍正帝的修佛参禅也随手安个夺嫡阴谋。(待续)

本文转载自《新纪元周刊》第50期【历史新观】栏目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现实生活里,探究神秘不仅是心理保健的目标,也是心灵之旅的目的地。——爱因斯坦
  •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为偿多劫愿,浩荡赴前程。这首诗呈现了一个殊胜浩瀚的场面──佛菩萨乘愿而来,为了度人而甘冒大险、承担大业,进入六道中轮回……从清凉月、毕竟空的境界,进到这浊世之中……浩荡的慈悲与勇气,无以名之!
  • 有一真人出雍州,鹡鸰原上使人愁。须知深刻非常法,白虎嗟逢一岁周。——唐朝高僧黄檗
  • 古代帝王称为天子,指出帝王是承天命来治理天下的。“天命”之说是人间掌握了权力之人用来树立自己地位的“说词”吗?还是真有天命并以“吉兆”加持示现呢?
  • 东汉光武帝刘秀九岁丧父,由叔父刘良抚养长大。他身长七尺三寸,仪表堂堂,美眉须,鼻梁高挺鼻准隆起,配上大大的嘴巴和天庭隐隐隆起的日角,显示帝王之相,他性情简朴勤勉,喜爱耕稼农事,对家人重情重义,从来没有想过在政治上出人头地。这样一个勤朴宽厚温和的美男子,又是怎样当上中兴之主的呢?
  • 李世民班师回朝,唐高祖为儿子举行庆功宴。喝到酒酣之处,本是喜庆的场面,高祖的脸上又突兀地泛起了一抹愁云。
  • 齐王逃回长安后,唐高祖李渊第一时间得知了刘武周进犯的实力,误以为唐军不敌武周大军,于是下令永安王李孝基,和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等人,联合助剿吕崇茂,同时发出一道敕令,命关中守将,严行堵御,所有河东一带,暂行弃置。
  • 隋朝末年,刘武周割据一方,自称皇帝,定国号大汉,是大唐的一大劲敌。刘武周为与大唐争雄,屡次进攻幷州。齐王李元吉作战的能力,远远比不上他的哥哥李世民。唐高祖李渊便给齐王添了一个行军总管裴寂,原本希望老成练达的裴寂,能帮着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不料,裴寂出征竟也一败涂地,反而使唐军失去了晋州以北的全部城镇。
  • 说唐高祖即已定都长安,但天下还未一统,群雄割据地方。李渊称帝,传檄天下。长安就成了豪雄率先攻打的目标。陇西薛举想趁着李渊帝位还没坐稳,就趁机出兵,攻打长安。薛举雄踞陇西,拥兵十几万,声势颇为强盛,是李唐的一大劲敌。
  • 李世民与平阳公主率领的大军集结,两下会师,共计二十多万兵将。李世民治军严明,大军虽众,但行军时队伍并不凌乱,整齐画一,军容气象自带威仪。凡经炀帝行宫园苑,悉数罢免守官,并释放宫女回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