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月13日讯】浙江兰溪76岁的童拓基2月3日刚刚完工一座用68万多粒杂粮堆砌而成的粮食砌-“嘉峪关”。“粮食砌”是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兰溪民间雕塑艺术,现在会制做的人越来越少。
据现代快报报导,这几天,每天都有数十名访客来到浙江兰溪女埠街道金家村76岁的童拓基老先生家,观看童在2月3日刚刚完工的一座粮食砌——“嘉峪关”。这座“嘉峪关”是用68万多粒杂粮堆砌而成。
这座“嘉峪关”矗立在童拓基老先生的客厅里,长100厘米、宽42厘米、高80厘米,色彩明艳,坚实牢固。整个“建筑”全部由绿豆、赤豆、黄豆、谷子、粟米、油菜籽、花菜籽等8种杂粮砌成。
过完年已76岁的童拓基,为做这个“嘉峪关”花了大心血,每天全身心投入创作,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都耗在这个“工程”上。
他说,我与徒弟在2006年底就绘制好“嘉峪关”的图纸,并用雕刀刻好模子,由于工程量巨大,花了390多天才把68万多粒杂粮安装上去。
“粮食砌”是兰溪民间雕塑艺术,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现在兰溪会制作“粮食砌”的人越来越少,祖辈都是制作“粮食砌”好手的童拓基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这种独特的雕塑艺术,早年在兰溪女埠金家村、黄店芝堰村一带流传甚广,以稻谷、粟米、大米、白芝麻、黑芝麻、赤豆、苋菜籽等为原料,用黄蜡、松香做黏合剂,预制模具,选择大小和颜色适当的杂粮原料制成条条块块,然后组成整体。
“粮食砌”最大的问题在于防腐和防蛀,不过这一问题已被童拓基“攻克”。他以蜂胶为材料,采用熏蒸、喷漆等防腐方式达到防腐和防蛀的目的。童自豪地说:“我做的这个‘嘉峪关’完全可以防腐防蛀80年至100年”。(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