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12月5日讯】金融海啸,凌空袭来,地球成了风雨飘摇中的诺亚方舟。吉凶祸福,前路难卜。其中,经济上崛起的中国,它在世界动荡局势中扮演的角色,它在国际体系中的自我定位,它的政策走向、社会发育和制度演变,在在引人关注。
事实上,当前的世界格局中,存在着地理上不完全重合的三个“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和“文化中国”。
“经济中国”,即“华人经济区”,指中国大陆、港、澳、台、新加坡所形成的经济市场。
“政治中国”,即当下中华政治架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及港澳两种制度)和中华民国(台湾)。
“文化中国”,则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新加坡;海外华人社会;国际上与中国研究相关联的人群。
三个“中国”与国际社会,以及三个“中国”相互之间,其内在张力及互动都在加速强化。如何使之转型为三位一体的文明中国,从而融入国际主流秩序,是中华文化的当代“天命”。
普林斯顿中国学社主办的《纵览中国》网站,值此历史性震荡的时刻,应运而生。其主旨为,回应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显着出现,考察三个“中国”的互动历程,确定它们在世界上的位置,探讨“中国模式”及其与普世价值之间的张力,探索该模式对国际秩序的涵义,追溯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的演变,概览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观察中国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亚洲与非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存在,研究中华民族主义与国际社会的互动,评论西藏、新疆等少数族裔的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主义的互动,研判台海两岸关系之走向,通过比较民主化探究,展望中国如何转型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
身处风雨如晦的世界,不确定性卷土重来,弥漫全球。可以预言,一轮新的思想和意识形态论争势将萌动。有鉴于此,需要重申我们的精神谱系: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以降,至胡适、王国维、陈寅恪、蔡元培、储安平、鲁迅、梁漱溟、熊十力、钱穆、张君劢、徐复观、张东逊、史量才、邵飘萍、张季鸾、罗隆基、马寅初、傅雷、殷海光、雷震、林昭、顾准、遇罗克、李慎之、王元化、何家栋…..;从五四的突破,到西南联大的集结;从《申报》、《大公报》与《观察》周刊的惨淡经营,直至1957年春季、1976年“四五”、1979年西单墙、1980年代、1989年天安门以及1998年以来自由主义复兴等各次民间力量的涌动…..。这一近代中国自由精神的脉搏,时断时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虽屡经横逆,仍不绝于缕。
《纵览中国》所欲承接的,就是这一脉不绝的香火。
本刊将竭其所能,承前启后,尽到中国知识份子的言论责任。其基本目标,是建构海内外独立的中国知识人的一个思想平台,一个赋予包容性的有效的国际论坛,一个沟通中国境内外观念和价值的精神桥梁,从而呈现中国独立知识界的观察与运思。恳请各界明鉴,共襄义举,守望相助,应对时艰。殷殷之愿,谨此布达,是所至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