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向诺贝尔奖得主“攀亲”

——典型的裙带关系心理

南岭

【大纪元11月6日讯】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于当地时间十月八日十一时四十五分左右(北京时间十月八日十七时四十五分左右)宣布二零零八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国新闻网的标题是:〈钱学森堂侄与两位美国科学家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十月九日晚七点,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二零零八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法国作家让.马瑞尔.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东方网的标题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酷爱中国文化是老舍“粉丝”〉
这两条报导诺贝尔奖的普通新闻,其滑稽之处在于,该报导不是把诺奖得主作为新闻的主角进行报导,而是突出诺奖得主跟中国(人)的关系,其新闻标题干脆连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字都省略了。让人感到,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和文学奖和中国(人)的关系很大。

媒体说的也许是事实,钱永健的确是钱学森的堂侄,血管里流淌的是华人的血脉;克莱齐奥也的确爱好中国文化,并喜欢老舍的作品。但是,钱永健虽然是钱学森的堂侄,然而他从小出生在美国,求学和搞科研也在美国,是一个道道地地的美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和咱们中国有何关系?同样,克莱齐奥是法国人,他爱好中国文化,喜爱老舍作品,但他可能还喜欢其它国家的文化,喜欢其它国家的其他作家的作品,法国人克莱齐奥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又和中国何干?

前几年,每当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出,便有国人发出唏嘘之声。有表示“心痛”的,有表示“心痒”的,也有表示不屑甚至忿忿不平的。大概因为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较快,让某些人产生了“错觉”,说话的口气分明变得“粗”起来“大”起来了,甚至抱怨诺贝尔奖评委是“几个顽固的老头子”。

几乎是涵盖了全球大多数学科的科技最高奖——诺贝尔奖,总是与咱中国人无缘,这是不是有点“不正常”?于是有人出来说话了:某某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得个诺贝尔文学奖绰绰有余,评委们有政治或民族偏见;某某的科研成果我们几十年前就研究并有了初步结论,只是没有坚持下来而已;某某在作品中因为骂了某国才受到评委们的青睐;为什么美国人得诺贝尔奖最多?等等。

然而,中国人虽志在必得,但那“几个顽固的老头子”就是不买账,除了几个边缘的华人(或者不被当局接受的华人)外,诺贝尔奖至今还没和中国人沾上边。于是,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从开始的志在必得,到后来的“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再到目前的“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这种心理从今年媒体在做新闻时,更加突出表现诺奖得主与中国“七大姑八大爷”的关系便可见一斑。报导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为何非在前面加上“钱学森堂侄”几个字呢?报导法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何非在标题后面赘上“喜爱中国文化”、“写作深受老舍影响”呢?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一种典型的诺奖饥渴症 ——无缘诺奖便只好画饼充饥!

趋炎附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玩玩攀附和裙带关系是国人的拿手好戏。某某得道得势了,即使他居住深山也会有“远亲”找上门来。历年诺贝尔奖虽然没咱大中华什么事,但是,通过挖掘诺奖得主与中国(人)某种沾亲带故的关系,把人家的“金”往自家脸上这么一贴也同样有光。让满世界都知道咱中国和诺奖得主有这种“裙带关系”,其潜台词不言自明——瞧瞧,诺奖得主和中国关系是如此亲密,让人自然联想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逻辑关系……这样一来,即使中国始终没人获奖,但每年只要用放大镜去寻找与诺奖得主的亲缘关系,然后大肆渲染,其荣耀也不比真正得奖差多少。况且搞裙带关系是我们的强项,又不费多少气力。

不过媒体如此生拉硬扯的大搞裙带关系,却狠遭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反感。有网民就直言不讳地批评道:病态的中国,病态的诺贝尔情结,之前拿华裔来往自己脸上贴金,这次人家已经是美国国籍了,非要硬拉上钱学森,搞得好像是中国人得了诺贝尔奖似的……

是的,科研工作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即使优良的种子若把它种植在贫瘠的土壤里,也不会长出好苗来。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中国人到了美国就可以拿奖呢?以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科研体制是无法培养出世界级大师的。主管科研的官老爷们要的是政绩,而不是真正的科研成果。所以请媒体千万不要意淫了,一个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抬高自己,实在是一种耻辱!

转自“自由圣火”◇(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最年长诺贝尔奖得主明州辞世
曼德拉祝寿音乐会伦敦盛大举行
余英时中研院开讲 畅谈国学与中国人文研究
吴健雄科学营下周登场 144青年与大师对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