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人物】超世之杰-曹操(中)

治世之能臣
阿哲;图:志清
font print 人气: 94
【字号】    
   标签: tags: , ,

曹操在南征北讨的过程中,对内也做了许多措施,如屯田积谷,以恢复经济发展;主张唯才是举,以纠正“征辟制”所衍生的弊端;打击豪强势力,以缓解社会的矛盾;开创“建安文学”,使学术得以蓬勃发展。这些措施使北方在战乱中还能保持一定的繁荣,故他被称为“治世之能臣”,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统一北方后,曹操是可以代汉称帝的,可是他始终以东汉为正统,纵使后来孙权上书请曹操代汉,他仍不肯称帝,并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从此话中,可知他有效法周文王统一中原的大志,但因为全国尚未统一,使他认为称帝没有实质意义,反而容易落人口实,所以一直不肯称帝。反过来说,如果全国统一,可发挥他治世的理想,也许就另当别论了。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以周朝的历史最悠久,国运最昌盛,而周朝的建立,正是周文王所打下的基础,尤其他寻访姜子牙的故事,更是千古传颂。从曹操礼贤下士、实施屯田、开创文学及精研兵法等作为,都可看出他确有建立长治久安国家的雄心大志。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在<短歌行>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自己要像周公一样招揽人才,建立一番丰功伟业。

东汉的选才是采用征辟制,然而要得到辟举须先获得乡里的认同,此一制度后来衍生了尚名背实、朋党结交等弊端,很难选拔真正的人才。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曹操主张“唯才是举”,表示不论身份贵贱,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拔擢为官。

他又陆续颁布“求贤令”、“求言令”等,以吸引大批有才之士前来投效。因为善于招揽人才与听取建言,他有很多政策都是得自属下的意见,如“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听从荀彧的建议;屯田许下是听从枣祗的建议。

另外,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时,粮草所剩无几,苦思仍无良策,他写封信问荀彧:该如何是好?荀彧回信说:袁绍军力虽然强大,但用人不善,建议曹操应该死守并伺机而动,等袁营有变就有机会获胜。

正如荀彧所言,袁绍不善用人,给了他许多可趁之机。不久,许攸建议袁绍派轻骑趁夜突袭许昌,袁绍不予采纳,此时恰好许攸家中有人犯法,被审判扣押。许攸一怒之下,连夜投奔曹营,曹操闻讯大喜,并“不及穿履,跣足出迎”。许攸献计奇袭袁绍的粮仓乌巢.结果一举成功。袁军失了粮草,军心散漫,最后被曹操打败了。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东汉末年连年混战,农业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军队也不例外,袁术的军队曾以蒲蠃为食;袁绍的士兵也曾靠桑树的果实充饥。

曹操说:“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曹操创立以军队屯田的政策,又在各地设置“典农部”,将农业全权交由专职的官员管理。

此外,当时豪族地主兼并土地,组织武力控制乡里,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导致许多农民流离失所。针对豪强兼并及租赋不均的情况,他实施“重豪强兼并之法”,禁止豪强转嫁租赋,并颁布《收田租令》,制定较轻的租赋,使农民能够安心耕种。

为了避免士兵与民争利,他规定不能在军营中宰杀卖肉,也不许任意摘取果树或损伤麦苗等。这一连串的措施,不仅确保粮食的供给,也安定了百姓的生活。

建安文学

曹操御军三十余年,纵使人在军旅,也经常手不释卷。他的诗文气魄沉雄,慷慨悲,如《蒿里行》说﹕“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臣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写出了生灵涂炭的苦况,也展现他悲天悯人的一面。

曹操主张“外定武功,内定文学”,他用自己创造性的才华,开创文学的新风气,即所谓的“建安文学”。建安时代是个乱世,而文学上在曹操的刻意经营下,却蓬勃发展。“建安文学”也是历代文人称许和学习的对象。

曹操的文笔简要、鲜明,也很有创造性,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他用来描述时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描述人生须及时行乐的曲调,他用来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

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四言诗自《诗经》后已衰落,而曹操却用以抒发情感,使四言诗再放异彩,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他的文学风格,也影响到后世的杜甫、白居易等人。@*(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他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又是天文学家、地理学家。他的一生传奇多彩,留下许多既机智又充满忠义的故事,在中国历史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 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之后,统一北方,成为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势力。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企图占领荆州,进而使据有扬州和会稽六郡的孙权臣服。当时的曹操军力雄厚,气势不可一世,眼看统一中国的大业就要完成,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曹操15万大军(号称80万)却被孙权、刘备5万联军击败,在赤壁一役中锻羽而归。随后,天下三分,应验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 据说刘裕是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但是到了其父刘翘时,家道已明显中落。年轻时因为家贫,曾当过农夫、樵夫和渔夫。
  • 曹操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一位争议性的人物。《三国演义》及戏剧中都将他描绘为奸臣,然而与他同时代的人却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认为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 古代帝王称为天子,指出帝王是承天命来治理天下的。“天命”之说是人间掌握了权力之人用来树立自己地位的“说词”吗?还是真有天命并以“吉兆”加持示现呢?
  • 东汉光武帝刘秀九岁丧父,由叔父刘良抚养长大。他身长七尺三寸,仪表堂堂,美眉须,鼻梁高挺鼻准隆起,配上大大的嘴巴和天庭隐隐隆起的日角,显示帝王之相,他性情简朴勤勉,喜爱耕稼农事,对家人重情重义,从来没有想过在政治上出人头地。这样一个勤朴宽厚温和的美男子,又是怎样当上中兴之主的呢?
  • 李世民班师回朝,唐高祖为儿子举行庆功宴。喝到酒酣之处,本是喜庆的场面,高祖的脸上又突兀地泛起了一抹愁云。
  • 齐王逃回长安后,唐高祖李渊第一时间得知了刘武周进犯的实力,误以为唐军不敌武周大军,于是下令永安王李孝基,和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等人,联合助剿吕崇茂,同时发出一道敕令,命关中守将,严行堵御,所有河东一带,暂行弃置。
  • 隋朝末年,刘武周割据一方,自称皇帝,定国号大汉,是大唐的一大劲敌。刘武周为与大唐争雄,屡次进攻幷州。齐王李元吉作战的能力,远远比不上他的哥哥李世民。唐高祖李渊便给齐王添了一个行军总管裴寂,原本希望老成练达的裴寂,能帮着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不料,裴寂出征竟也一败涂地,反而使唐军失去了晋州以北的全部城镇。
  • 说唐高祖即已定都长安,但天下还未一统,群雄割据地方。李渊称帝,传檄天下。长安就成了豪雄率先攻打的目标。陇西薛举想趁着李渊帝位还没坐稳,就趁机出兵,攻打长安。薛举雄踞陇西,拥兵十几万,声势颇为强盛,是李唐的一大劲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