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1月5日讯】偶一日看到介绍南极企鹅在暴风雪中情形的一段电视节目,给了我极深的印象,也引出我一些思考。
电视中拍摄着在南极冰天雪地里,企鹅群集,彼此依偎。为了防御那暴风雪的侵袭,她们结成一个紧密的圈,但却不是静止固定的,也没有始终的圈外与圈内。在这个动态的圈中,一切都是在流转当中,谁也不会永久地在圈中心享受温暖,而同样谁也不会永久地在圈边沿承受风寒。企鹅们不断地转动,一则让自己在严寒中保持活力,一则使得正面抗御寒流的企鹅不断地在转动中轮换,以不至让某个或几个成为寒流长久攻击侵袭的对象。在这个企鹅圈中,最强壮的企鹅也不会成为长久抵御风暴的对象,因为任何个体企鹅的强大相对于风暴都是弱小的,而同样任何弱小的企鹅也都有可能在动态的流转中面临正面的寒风吹打,但由于这种转动却不致使他们遭遇生命危险,因为他们背后有群体的支持,从而使他们变得强大。如此,企鹅战胜了一次次超越个体生命承受力的严寒,从而使这个群体得以顽强而健康地成长。
面对南极的严寒,任何个体生命都显得那么脆弱,那么存活下去的艰难。然而企鹅群却将这种严寒变成生活的正常,原因就在于她们结成了一种群体力量。应该说若没有群体的力量,若没有企鹅群互相的依傍,任何单个的企鹅也别想在南极生活多长。可见南极是一个需要群体,依靠群体,只有群体才能生存的地方。
南极的严酷环境是超越我们想像的,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要想在南极长久生活都是极为困难的。然而企鹅却以群体的温暖战胜了严寒,将南极不宜生命生长的地方变成了自己种类独享的庄园。这其中许多道理是很值得我们仔细思量的。
首先是结成群体的自觉意识。企鹅在强暴风雪来临时,会非常自觉地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不断转动的大圆圈。这种抗御风暴的自觉是动物的本能,也是千万年在自然风暴中凝聚起的灾难意识。我想是历史上一次次个体被灭绝下的惨痛而在企鹅群中生发出的群体依存共识。
其次是轮流抗御形式。企鹅群中没有完全独自为族群抵御风暴的英雄,企鹅群圈不断地转动,不断更换正面抵御风暴的企鹅,形成一种流动的分担风险与责任形式。这样企鹅群中单个在风暴下都很弱小,而轮流以弱小不断化解正面的风暴,使风暴的摧残力被分化在无数的个体轮换时间下,这样风暴的强大就消失于企鹅的流转中。这种轮流的,将猛烈的力量分化瓦解的形式是极具启迪意义的。值得一切弱小者抗御强大者侵害时效法。
再次是不停止的运动。在风暴下的企鹅群几乎没有一刻的停息,那种持续的移动,使每一个在圈中的企鹅都保持着运动活力,都在群体转动中无法独自停下来。这种群体的运动就是促使个体运动的强大力量,会有效地克服个体的惰性,使个体在其中身不由己,且也不知疲倦。若没有这种运动,在严寒暴风中,企鹅再保暖的皮毛可能都阻止不了被结成冰雕的命运。正是这种持续的运动才提供出抵御严寒的身体热力。
一个企鹅群的生存是这样,同样在一个严酷的社会中,任何试图战胜严酷环境的个体也无不如此。面对强大的社会现实,任何指望改变现实的个体都会显得那么的弱小。只有这种弱小结成了一个群体,才会避免弱小,才会转化成强大。而弱小要转化成强大就得吸取前面企鹅结群的精神与智慧——自觉结群、轮流抗御、不竭运动!
由于人可能比企鹅多了点自由意志的东西,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一再显示出人在结群时的问题,人们往往对严酷的现实缺乏企鹅那种本能的认识,人常常将自己幻化成可以战胜一切的英雄,而影响那种结群的自觉。同时人群似乎更缺少那种轮流抗御强敌的默契,要么是一夫当关,要么是作鸟兽散,那种彼此分担,相互温暖,共同御寒的协作与自觉实在很有必要得到培养。当然群体合力下克服个体不足与惰性,这是运动的必然结果,前提条件是不可停止,一旦停止,那么群体就可能面临瓦解,而个体则可能面临消亡。
在企鹅结群御寒中,尤其值得强调与记取的是那种轮流的担当,即轮流正面抵御风寒。由于有这种轮流的形式与精神,谁也不会埋怨谁怎么样了,因为谁都得面对,谁都得表现。这样可以避免那种台上跳舞台下乱评的情况,因为谁都即是演员也是观众,谁都得面对远超过自身承受的风险,而战胜这种风险的力量就是在自己身边的群体。所以轮流分担是群体化解纷争一致御寒的重要保障。
由南极企鹅自觉结群抗御严寒风暴的特点,我们可以反观中国今日风起云涌的维权。面对强大的极权统治,任何个体权利的维护都显得那么弱小。为了使这种弱小的维权变成足以对抗强大极权侵害的力量,维权个体的联合结群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而在这种联合中应该看到每一个个体都是抗御强权侵害不可或缺的力量,但要避免那种个人英雄主义,即依靠个体来长期担当与极权正面交锋的情况。中国
今天的严酷现实是足可以摧毁任何可能的英雄,折断任何刚强的翅膀。面对这种情况,诚如南极上的企鹅,惟有仰仗群体的力量,并在群体的轮番转动抗御中,才能将强大的极权侵害消蚀掉。
让我们铭记企鹅战胜严寒风暴的“结群-轮替-运动”精神,努力推进中国维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转自《自由圣火》(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