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1月16日讯】(亚洲时报罗少兰撰文) 印度总理辛格上任5年首次访华,其行程有两个有趣现象值得注意,其一是早前报道他将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演说,最终却被安排在社会科学院演讲;其二是他婉拒参观万里长城等历史文化遗址。分析认为,这两个现象折射现阶段中印关系的一些症结所在。
两国传媒对是次访问本就期望不高,双方传媒早就预报不会有重大突破,两国长期存在的障碍不可能在这次访问中消除。《印度报》1月5日引述外交部长慕克吉说,“这次访问将会是成功的,但若期望在长期问题上出现戏剧性的转变,那可能未免期待过高。”《中国日报》1月14日的社论就更大力唱淡,努力降低外界期望,社论说:“一如既往,双方都没准备取得对方所希望的突破…这种愿望跟现实之间的落差,也许就是为什么辛格的北京之旅多次被延误的原因。”
辛格最终的行程安排更令人怀疑两国间出现障碍。1月初,印度传媒率先报导辛格将获安排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演说,因为可直接接触中国的未来领导人,故被视为非常礼待的安排,当时中国半官方中国通讯社也引述了报导。然而,访问前夕北京公布具体行程,辛格的演讲场所由中央党校变成了社会科学院,社科院只是一个研究单位,与中央党校在层次有明显差距,访问临时被降格。
辛格访华第二天,即1月14日,除上述《中国日报》所发表颇为负面的社论外,官方“新华网”也转载了一篇批评印度提高钢铁出口关税的文章,显示中印关系正受短期利益冲突影响。文章指印度计划将钢铁出口关税由10%增加至15%,中国进口八成印度出口的钢铁,提高出口关税等如针对中国。文章又指印度去年已加税一次,曾触发中印之间的贸易磨擦,中国的钢铁企业更一度以罢买进行抵制,但印度未有因而作出让步。分析相信,辛格的访问安排临时被降格,相信跟印度再次提高钢铁出口关税不无关系。
辛格行程另一有趣现象是,他婉拒了参观万里长城等历史文化遗址。若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分析,辛格是一名严肃领导人,超过70高龄仍全年无休永不言倦地管理国事,所以也非常认真地对待是次出访,不想花时间于旅游景点上。然而,笔者更倾向相信婉拒参观万里长城,反映了辛格的文明优越感,不希望参观万里长城被视为印度总理抑慕中国文明,而且被摄进镜头写到历史中。
说到底,中国及印度都对作为文明古国而骄傲,两国人民都是骄傲的民族,这也无可厚非,两大文明古国经历数千年而不衰,当然有值得骄傲之处,这也是两国关系在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以外,另一个难以发展出密切关系的原因。
自1962年中印战争后,两国关系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冷和平”状态,接触与谋求关系正常化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在地缘政治上,两国存在着竞争和冲突的因素,边界问题、西藏问题和中巴关系等,但是两国在许多国内和国际事务中也有着共同的利益,例如气候暖化及国际贸易谈判等。过去几年,美国大力拉拢印度以抗衡中国的崛起,向印度提出民用核技术合作计划,但印度左派大力反对政府靠拢美国,使得美印合作一波三折。
今次辛格成功出访北京,分析认为印度已基本上放弃一面倒靠拢美国,将继续实行持之以久的不结盟政策,在大国之间实行平衡外交,与华盛顿、莫斯科和北京同时改善和发展关系。未来的中印关系既不是对抗,也不会是战略联盟,更可能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维持近半世纪以来的“冷和平”,但却会不时受到短期利益如钢铁出口问题的左右,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关系调整。
(原标题:辛格拒登长城当好汉 北京临时取消党校行程?)(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