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廖杨:沉默的底层社会

行者廖杨

人气 12
标签:

【大纪元1月12日讯】几年前我在佛山的一家电器厂上班,住的是大宿舍,人很杂,晚上睡觉时常有人把别人的裤子拖过去翻口袋。对于这种现象,我早有不满,有天终于搞到我头上,一觉醒来,收音机不见了。于是我写了篇“檄文”贴到门口,警告那些家伙洁身自爱。进进出出的人们看了之后,一时间整个宿舍议论纷纷,可以说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

一个平素关系还不错的同事凑过来。
“你胆子可真大……”
“什么意思。”
“你把字条贴到墙上,就不怕别人笑你?”
“笑,有啥好笑。”
“你是有文化的人,我们可不敢,怕别人说写得不好……”
“你把要说的话说出来不就得了,还有什么好不好的?”

那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不久,我就离开了佛山。类似的情节在这之前和之后,我见过无数次。再举一个例子,2006年,我在汕头一家电器公司负责五金类零件的品质。后来加了一个金属表面处理的临时车间,由于工艺的不成熟,问题很多,我整天忙得焦头烂额,也经常和员工们一起交流总结改善品质的方法。

一个湖南娄底的工友自发写了一份书面的心得,后来被车间的领班看见了。这个领班30来岁,初中毕业,在这家公司干了十多年。我们的办公桌是面对面的,他一边看,脸上一边流露出怪异的表情,我感觉,这家伙似乎浑身都要起鸡皮疙瘩。其实在我看来,那几段文字又不是色情图片,不应该有那么强烈的心理和身体的反应。后来这个领班逮到机会损了他的员工一通:“小马,你不是挺有文化的嘛,怎么会……”

在底层社会摸爬滚打,我发现他们普遍的对自己缺乏自信。但他们喝酒时大呼小叫,吵架时尖酸刻薄,教训自己的小孩时滔滔不绝像个哲学家。不过当他们面对很多人时,其表现立刻判若两人。掩饰自卑最常见的办法就是躲藏,就是沉默。正如在学校,那些身体有点小缺陷的人,多半沉默寡言。但也有一些人用过激的言语和行为来遮盖内心的自卑,底层社会的一些暴力倾向多少也与此有关。

底层社会的人们不珍惜自己的表达权,除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表达不好,怕被人嘲笑,还因为,他们认定,说了也白说。有时候和他们聊时政,他们也热心,中国人似乎比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更关心这个世界,但是他们的交谈往往信马由缰东拉西扯,最后演变成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你如果跟他们谈到一些实质性的、可操作的、需要每个人付诸行动的内容时,他们的兴趣立刻消失殆尽。有时候会这样指责你:“我们不过是纸上谈兵!”

他们不愿意将表达权和个人权益联系起来,认为那不过是空谈。因为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语言的确几乎没有发挥过什么作用。哪怕是三五个人的闲聊,也很少有人会认真听对方在讲些什么。他们最容易把一个人言语的效果和他的社会地位联系起来,也就是所谓的“人微言轻”,当他们自认为自己的表达毫无功效时,他们就会放弃这种努力,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习惯。

底层社会缺乏话语的信心,归根结底,一是他们缺乏话语的能力,二是他们没有话语的权力。

为什么说他们缺乏话语能力呢,不去讲文化层次的问题,实际上是他们不熟悉所谓主流社会的表达方式。即使有人试着要发言,他的声音也注定难以得到人们(包括底层社会自身)的关注。

为什么说他们缺乏话语权力呢,因为所有的公共传媒都把持在所谓的主流社会(实际上的中上层社会)手中,公共传媒与底层社会的关系是单向的,而不是互动的。打电话给报社、电视台,最后派人来采访毕竟是少数。

有一些底层社会的人通过个人奋斗,掌握了话语的能力或权力,但是他此时已经脱离了这个阶层。人们常说的,曾经穷过的富人更加瞧不起穷人,他们未必会做底层社会的代言人。公共传媒对底层社会不外乎两种视角:一是歧视,二是同情。一般是歧视多过同情,底层社会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常常互相歧视、自我歧视。

很多底层社会的人不明白,我干嘛要什么狗屁“话语的能力”,“话语的权力”?要知道我们不是像鲁宾逊那呀独自生活在孤岛之上,我们是生活在有亿万人口的社会之中。既然是社会,就有公共事务,就有利益分配,这时候你做哑巴,吃的就是哑巴亏。

为什么底层社会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而社会地位上却是绝对劣势呢?因为分割成无数个体的你们寂静无声。另一个原因,相信未来没有错,渴望致富没有错,但很多人在没有成为富人之前,就早早的和自己所属的阶层划清了界线,于是你们成为了最没有认同感的一个阶层。

当然也有一些碰壁的人开始反思,但他们轻而易举地就窜进了两个胡同(我个人认为是死胡同):

一是共同贫穷。中国人在80年代以后,整体生活水平有所提升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发现相当多的底层社会的人们怀念毛时代的生活。我的分析是,他们看起来难以共同富裕,于是就想要共同贫穷。心理学家说,贫富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事实,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贫富悬殊同时造成了人们的心理落差。

二是出现“伟人”。对“伟人”的渴望,一方面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上找原因,另一方面,弱势的底层社会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很自然的会幻想出现“伟人”来改变他们的命运。这时候就会有很多人将自己装扮成“伟人”,他们立刻得到底层社会的膜拜。

在金字塔型的现实社会中,其实塔尖也需要塔基,理性的上层社会成员有时也会关注他脚下的基石。但偶尔一丝同情的目光毕竟不能拿来当饭吃,对于底层社会的人们来说,目前唯一的出路似乎就是个人奋斗,努力赚钱!

可是在结构和规则对他们不利的情况下,尽管他们很勤奋,但富有的希望依旧渺茫。似乎一个最“稳定”的社会结构就是,底层社会的人们很穷,但又有那么一点富的希望 —— 因为穷,所以他们无暇他顾,因为有点希望,他们不会骚动不安。

在“稳定”结构之下的底层社会不外乎三种命运:

一、被同情。但同情心的强弱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有关,中国人向来是崇拜强者,同情心是很匮乏的。

二、被剥削。在一种利益分配极度不公的经济结构内挣扎。

三、被劫持。由于他们的沉默,任何人都可以自称是他们的代表,任何人都可以伪造他们的意愿。
──转自《网路文摘》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南匈奴:中国“青红帮”政治蠡测
中国政治危机
泡沫经济崩溃后 日本流浪汉增加且年轻化
何清涟:实现和谐社会的头号难题 为社会底层造饭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