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教化除盗

编辑整理/清源
font print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1日讯】在战国时期,晋国盗贼横行,全国上下无不为之苦恼。这时有叫郤雍的,他说自己能识别盗贼的相貌,而且只需要观察盗贼的眉目之间的神色,就可以对盗贼的情况了如指掌。晋国的国君听说以后,马上就把他叫来,让他去识别盗贼。结果他对盗贼的识别果真个个准确,协助抓捕了成百上千的盗贼。

见到盗贼纷纷落网,晋国的国君非常高兴,对大夫赵文子说:“我有郤雍一人,就可以将所有盗贼消灭,何必要其他那么多人呢?”

文子回答说:“我们只是依赖对人的各种细微末节的观察来辨别盗贼,但盗贼是无穷尽的,恐怕只依赖这种方法是抓不完的。而且我看郤雍本人也很危险,很可能不得好死。”

果然,这时各地的盗贼都意识到了郤雍已是他们的最大威胁,使他们走投无路,于是联合起来密谋除掉郤雍。他们终于找到机会绑架了郤雍,并将他杀害。

晋国的国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惊骇,立即召见赵文子研究对策。他对文子说:果然如你所说,郤雍被盗贼们杀死了。现在我们又该怎样来对付这些盗贼呢?

文子答道:如果君主想要从根本上消除盗贼,最好的方法是选拔贤人来管理国家。使教育得到昌明,让思想教化转化为人们的善良品行,民众都有了羞耻良心,谁还会去做强盗呢?

晋国国君也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于是选拔贤能主持政事,倡导教育,民众的教化水平不断提高。盗贼们见晋国已没有他们生存的土壤,于是纷纷逃到别国去了。 ──转自《明慧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坚忍力的民族,隐忍谦让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美德。儒家的内圣、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都具有“忍”的内涵。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所忍才能有所成。
  • “中国自由文化运动”的先知和勇士们,请接受一名独自战斗的自由战士的庄严致敬。

    在这片满目疮痍的战场上,专制帝国的军队曾经横扫一切,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支离破碎,荡然无存;传统的文化继承者们在狂风中溃散,奔逃;曾经勤劳善良的人们被迫如奴隶一般苟延残喘,如行尸走肉一般飘荡徘徊;忠诚的自由的捍卫者们血洒疆场……

  • 对于商人来讲,将本求利、追求商业利益本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不过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古代中国商人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与“君子重信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在历史上也不乏富而有德、重义轻利的仁人君子。
  • 刘宠,字祖荣,东汉东莱牟平人,官至司徒、太尉,其为人清廉不贪,爱民如子。曾感叹:“为官之道,舍一分则民多一分赐,取一文则官少值一文钱!”
  • 汉文帝是汉高祖的第四个儿子,从小就非常懂事。在他当皇帝之前,是代州的领主,所以也有人称他为代王。
  • 袁安雪天僵卧而不敢劳烦他人,狄仁杰望见白云孤飞而思念双亲。
  • 包拯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家里还有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就是包拯的长媳崔氏。
  • 谢敷是有才德的隐士,宋景公是贤明的国君。
  • 十年间不经科举,方观承从一文不名成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纪元)
    在祖父、父亲被贬谪到黑龙江时,方观承还只是个少年,但他与兄长每年轮流去塞外看望祖父、父亲,徒步往返万里。有一年,他辗转先去了浙江宁波,打算找一个富裕的亲戚借点钱再北上。
  • 都说水火无情,当人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房子被大火无情的焚毁时,那种声嘶力竭的悲恸实在难以形容。可历史上,却记载了不少“反风灭火”的故事,它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大火并非无情之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