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明:说“官”

周其明

标签:

【大纪元11月30日讯】当下中国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大体是两个标准:做多大官;赚多少钱。我们不能指责芸芸众生如此的看待人生,毕竟这是一种现实利益的反映。一般认为,做官了,自然就有钱,有钱自然就有幸福,有钱虽然不是幸福的全部,却是最重要的基础,去逛逛商场,就知道钱有多诱惑人。“官”代表权力,权力则是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绝对不容忽视,哪怕是再有钱,如果忽视了它,说不定哪一天就有牢狱之灾。今天,看了温总理的“谈心”,有了一个说“官”的想法,于是在百忙之中,胡侃几句,看客有为官者,恐有冒犯,勿怪。

温总理言说常伴着几句名言入睡:“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沈”(艾青)。让人感到这是一位好总理,至少他在努力做好一个总理。为官若此,应该是很高的境界了。

可是,另外一方面,我国看到的是自2003年6月30日至今,各省(区)、直辖市纪委、公安部门上报的党政部门、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党员、党员干部失踪、外逃、自杀死亡人数特别巨大,共计6,528人,外逃8,362人,县处级以上干部外逃3,905人,自杀死亡1,252人。仅2005年就共处分11万名共产党员。

不用看这些官方统计的数位,就看我们自己的感观,就能知道现在当官的怎么了。一方面现在从政做官成为一种危险职业,另一方面想当官、报考公务员的人趋之若骛,真不知道让人如何说好。

《礼记.王制》中说:“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当官本来是为百姓办事的,在西方早期,并没有俸禄;在中国则一直是一种职业,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一年县知府,十万雪花银”,除了钱财外,更多的是能主宰他人,有黄金屋,有颜如玉,如此,怎不让人向往?保持官位,可以继续压迫别人;受压迫者,渴望有一天能翻身,做主人!当官是无数中国人,特别是男人的梦想,即使是最不喜欢为官的人,也恐怕难逃这种槽臼。也许,只有在对做官有过痛悟的人,才会另辟蹊径,寻找幸福人生路。

毕竟,有实权的官是少数的,所以有“荤官“和素官”之说、“官”和“吏”之分。前者是实职,掌有实际权力;后者是虚职,供事于官,只能打杂,管点没有什么油水的事。因此,在庞大的官僚队伍中,郁郁不得志的大有人在。其实,官场是最没有规则的地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升迁,不知道怎么样努力才发达,不是你干的越多,就会结果很好,在这个地方几分耕耘,可能没有一分收获,这当然是就实际利益来说。

吉林省靖宇县原县委书记李铁成对此有一番妙语,他东窗事发后,面对办案人员,侃侃而谈:“你我都是县处级干部,但实际权力有本质的区别。在实质意义上,你在省直机关,只能称做‘吏’,我是县委书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官’与‘吏’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管人的,能够决定别人的命运;后者是管事的,即使级别再高,也没有当家做主的‘官威’。”(2004年1月5日《广州日报》)

进入官僚队伍,起初更多是一种职业选择,一般认为这种职业是比较风光的,并不一定知道其中的奥妙和究竟。作为一种职业人生,能做到如温总理般的境界,一则要有权位的支援,另一方面也赖于个人的修养。没有权位的支援,难免苟且偷生;没有个人的修养,难免走火入魔。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名言:“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这句名言,我记忆颇深。初读时不以为然,认为做大事就是要做大官,最得意的理由就是,孙中山辞去大总统后,本来立意去修铁路,可是,由于他把官位辞去了,铁路最终也没有修成。如今重新思考这句话,别有一番感悟。从人生的角度来说,幸福和快乐是最高层次,其它只是幸福和快乐的组成部分。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是最低层次的,这是动物都有的,一个人如果只追求吃喝钱财和性欲,无异于禽兽;爱的需要,上升到了人类的高度;自我实现才是较高层次的需要。从这个角度说,做大事,才是人类较高的境界,如果能做大事,可以不为官,做大官应该是为了做大事。

官,抑或是权力,并不必然是一种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自然为万民爱戴,流芳百世,但如果没有一定的修为,则难以为之,否则,不是迷失自己丧失人生真谛,就是误入歧途当啷入狱。只有官能真正受到制约,不再肆意作为,造福于民时,当官才真正成为一个善业。

为官者,需谨慎为之。

转自《民主论坛》(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中国要加快引渡外逃贪官
官员涉贪渎 施俊吉致歉盼为殷鉴知耻近乎勇
中共建新统一战线 打击目标是谁?
中共活摘器官 奥地利议员书面质询奥官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