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中坜.圣迹亭.中坜神社铜马.红楼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8
标签:

最近梅雨绵绵,时而转成豪雨,天气很不稳定,所以不敢往山区跑。今天趁着陪老婆孩子回中坜娘家,于是顺道去逛逛中坜市区的古迹,如果天气没变坏,打算再绕往中坜市郊寻访一些古迹景点。

中坜,是我熟悉的城市,也曾是我的复兴基地。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我刚退伍,遇上经济不景气,又值家道中衰,在台北找不到适合的工作。翻遍报纸,才终于在中坜工业区一家电子厂找到一份小职员的工作。而台北、中坜之间交通往返耗时,通勤一阵子后,我便决定带着简单的行囊,只身来到中坜,租屋于中原大学附近,就近上班。

当时,每天骑脚踏车往返工业区上班。白天上班,晚上则溜进中原大学夜间部旁听企管课程,刻苦自励。两年后,家境改善,于是职辞,准备研究所考试。当年考上研究所后,才重返台北念书。我在中坜整整住了两年时光。当然,我与中坜的缘分不仅只于两年而已,我也在中坜找到了幸福。

当年的印象,不曾见过中坜有什么历史古迹,市区街道尽是水泥楼房而已。或许是当时缺乏资讯,所以我不知道中坜有古迹;也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我,情人眼里只见西施,不见古迹。后来年纪渐长,才渐渐对旧的事物产生了兴趣。

二十年后的今天,搜寻古迹资讯,变得容易许多。利用网路,弹指之间,便可将隐身于僻巷幽径的古迹搜寻出来。各县市政府的文化局网站,都有当地完整的古迹资讯。当然,也有无数私人网站,提供了不少古迹资讯,这种民间力量也很可观。以桃园地区而言,山友张三兄的网站-《虎茅庄之旅》,就介绍了不少当地的古迹资讯。我今天的中坜古迹之旅,就参考了他的网站资料。“虎茅庄”,是桃园的旧地名。中坜的旧地名则是“涧仔坜”。

圣迹亭


我的第一站来到中坜市区延平路“新街国小”旁的“圣迹亭”。圣迹亭,就是所谓的“敬字亭”或“惜字亭”。传统习俗,写过文字的废纸,不能随意丢弃或践踏,须送到“圣迹亭”来焚烧,这是先民对文字及知识的一种敬重态度。文以载道,一向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文字传递道统,对文字尊敬,亦隐含着对先圣先贤的敬意。“惜字亭”,命名为“圣迹亭”,其意义在此。     

新街圣迹亭,位于纵贯公路上,是贯穿中坜的主要道路,我曾经过这里无数次。圣迹亭旁有一座福德宫,我以前误以为圣迹亭是土地公庙的金亭,用来烧金纸的。今天的圣迹亭,似乎是被当作金亭来使用,我看到炉里有不少烧过的纸张灰烬,可能是来土地公庙拜拜的信徒在这里烧金纸。

这座圣迹亭据说已有一百六十几年的历史,约创立于清道光年间,今日的形貌则是日据时代改建的,所以融合了中西建筑的风格。三层亭塔,高约三公尺,立面以洗石子砌成,有大正时期流行的巴洛克雕饰,底座为八角形,中层为四边形,上层为六边形,正面浮刻“圣迹”二字。最上方的亭檐则是中式飞檐。这是全台现存的惜字亭中少数具有洋味的,表现出日据时代初期的西洋风建筑特色。

这座圣迹亭虽然位于市区大马路上,但位置有点隐蔽,一侧被陆桥挡到,一侧被福德宫遮住,若开车经过这里,车速稍快,可能不小心就会错过了圣迹亭。

中坜神社的铜马


三光路115号的中坜高中,是我今天行程的第二站。我来此是为了参观校园内的一匹铜马。中坜高中的原址曾是日据时代中坜神社的旧址。我是看了张三兄的旅记介绍才得知的(注4)。中坜神社在台湾光复后,遭到拆毁的命运,原址成立中坜高中。神社附属的一些日式建筑曾被移作学校办公室使用,不过在民国六0年代时,因房舍破旧而改建成新大楼,仅存这匹铜马放置于校园中,做为景观装饰而已。

铜马,较无政治意涵,在中国文化里,马也象征吉祥,成语有“马到成功”之句。铜马奔驰的英姿放置于校园内,对于年轻学子也有鼓励与启发的作用。

我从中坜高中校门口走进去,面对诺大的校园,本想向警卫室询问铜马的位置,但还没走近警卫,就已望见铜马正位于校门进去的广场正前方旗杆下,位置相当明显。这匹神社铜马就如我曾见过的桃园神社及台北二二八公园内的铜马,昂然阔首,雄姿英发。从中坜神社的旧照片中,可以发现当年神社的规模不小于今日的桃园神社。如今桃园神社成为台湾唯一保存完整的日本神社,其余的神社都已被破坏殆尽。中坜神社的命运也是如此,只剩这匹铜马幸运地逃过一劫。

现在台湾还保存几座日本神社的铜马呢?恐怕还是未知数。例如,二二八公园的铜马,就位于儿童游戏区,若没被发现,谁又知道它原隶属于日本神社呢?目前已知的神社铜马,有台北二二八公园、桃园神社、中坜高中、宜兰员山神社( 宜兰县忠烈祠)、花莲市忠烈祠;另外,也有人提到台南忠烈祠,以及台南新营圆环附近也都有铜马,若果都是属于神社的铜马,则目前已知的神社铜马有七座。或许应不只这些数目。

我上次去拍二二八公园的铜马后,有位山友告诉我,听说日本神社的铜马身上藏着日本人留下来的宝藏秘密,祝福我能找到宝藏。这当然只是一句开玩笑的话。不过话说回来,历史本身其实蕴藏着无穷的宝藏,只在于人们愿不愿意去挖掘而已。

“燃藜第”古厝

第三站,我来到了位于正大街11号的“燃藜第”红楼。初见这座红楼,有讶异的惊喜。没想到在中坜热闹的街上,竟藏着这么一座典雅的红楼古宅。红楼旁的三合院古厝,门额写着“燃藜第”。红楼是燃藜第的附属建筑物,位于三合院左护龙旁,建于日据时代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历史将近百年。

“燃藜第”是什么意思呢?查资料才得知,藜是一种植物,古人用来作为燃料,作为照明,可以传火彻夜。后人用“燃藜”比喻夜读,有“勤学”之意。古厝主人以此命名,颇具深意。“燃藜第”为刘姓人家。今天古厝深锁,我只能隔着大门,相机伸过栅栏,远远拍摄而已。

红楼

“燃藜第”旁红楼为两层楼欧式楼房,据桃园县文化局网站的介绍,红楼的建筑样式神似英国十九世纪中后期发展的殖民地样式建筑(Verandah Colonial Style)。这栋红楼就是模仿这种造形的拟洋楼建筑。二楼的拱廊是红楼最大的特色。

这栋红楼令我忆起在汐止曾见过的站前苏厝,两者都以典雅的拱型回廊为建筑特色,建筑年代也很接近。苏厝位于汐止车站前的大同路上,曾面临马路拓宽被拆除的压力,也有车站前土地商业价值的改建诱惑,前途未卜。相较之下,中坜红楼则幸运许多。无论是“燃藜第”的三合院或红楼,都已经过整修,维护的相当不错。红楼还古屋新用,化身为客家美食怀旧餐厅,中午时刻,顾客盈门。红楼因此显得精神抖擞,喜气洋洋。

东西,用久了就会坏掉。房子则刚好相反,若没有人居住或使用,屋里没有人气,房子反而会更快地破旧。我欣见红楼的重生。

圣迹亭。洗石子材质的基座。


旅游日期:2006.06.03

行旅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流浪汉称澳洲人心肠越来越硬
新竹横山.丰乡国小(大山背人文生态馆)
新竹横山.骑龙古道
新竹新埔.莲华山古道(1)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