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8月4日讯】(BBC特约撰稿人 曹景行香港报导) 在中国大陆,已有百年历史的香港大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风光过。
不久前香港大学在中国大陆招收了250名考生,但引来南北媒体高度关注的,却是它同时把11名面试表现不佳的“ 高考状元”拒之门外。
校方的理由是港大对申请人的成绩与面试表现同等重视,以免出现‘高分低能’学生。
一时间,大陆的众多评论人士对香港大学的做法大加赞扬,更以此来反衬中国大陆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广州的《南方都市报》就说:“它让我们看到,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佼佼者,在素质教育体制下可能门都进不了”。
大陆学生数量增加
香港大学是不是所谓“素质教育”的典范,可以另当别论,但这件事情表明香港大学在大陆许多人心目中的地位,至少不低于清华和北大。
香港有8所大学,由于本地人才资源有限,10多年前就开始招收来自中国大陆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而且逐年增加,尤其是读理工科的。招收本科生则是最近5、6年的事情,最初由香港马会每年提供数10个名额奖学金,吸引了一批中国名牌大学的顶尖学生。
我曾不止一次劝说大陆朋友的子女放弃已被本地名校录取的机会,转来香港就读。他们也很争气,不用一个学期就叫香港同学刮目相看。
这两年香港的大学又开始招收来自大陆的自费本科生,总共人数由几十增加到今年的几百上千,每年学费加上生活费要十万港币左右,报名者仍然众多。
不久前我在山东省首府济南市,就在所住的酒店中遇上香港科技大学举办招生介绍活动。如此发展下去,香港有没有可能如理工大学陈文鸿博士所建议的那样,变成中国的教育中心呢?
恐怕不行。最直接的原因是香港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太小,根本不能同北京、西安或者上海等地相比,甚至比广州也差许多。
但另一方面,香港的大学确实可以而且应该招收更多来自大陆的学生。因为大陆方面有强烈的需求,而香港方面则有此能力和吸引力,更可由此而缓解香港持续已久的“人才荒”。
外出留学在中国大陆早就成为风气,香港的大学只是碍于两大障碍,一直无法向大陆学生敞开大门。首先因为香港的大学得到政府大量资助,如果到香港以外招收学生,就会被指责为用香港纳税人的钱补贴“外人”。
几年前香港一位大学校长就告诉我,全香港的大学共有3千名博士教授、讲师,实力雄厚,却只能够在这么个小地方招生,把自己困死,教育品质也越来越差,连许多香港的优秀学生都纷纷外出求学,而不愿进本地的大学。
解决办法实际很简单,向境外学生(包括大陆学生)按照实际成本多收学费就是了,这样不仅可以不补贴,还能够增加大学收入﹔香港今天终于这么做了,只是晚了很多年。
再就是香港在英国人统治时期后期,就严格限制大陆人士移入﹔今天特区政府仍然沿袭这样的政策,来自大陆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不能留在香港直接就业。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那些享受马会奖学金的大陆学生,毕业后只要得到香港公司聘用,都可以获准居留和就业,而且工资不低。
但自费来香港读书的大陆学生,今后能不能得到同样待遇,港府还没有给个明确的“说法”。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香港的大学对大陆学生的吸引力就会更大。
从香港的长远利益来看,当然应该鼓励他们留下来。问题是一旦这样的人数多了,或者香港本地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了,一定会冒出“大陆人抢走香港人饭碗”的说法,更可能被反对派政客用来大做文章。
实际上,香港新一代的年轻人越是“困守孤岛”,就越没有竞争力﹔只有到了香港的大学生不怕大陆学生来抢饭碗,更有勇气和能力到大陆去抢饭碗,香港的大学体系才有可能突破当前的困境。在此之前,香港要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是空谈。(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