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兼听纳谏

font print 人气: 6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16日讯】唐太宗特别注意虚己受人,兼听纳谏,凡事不自满自傲,并能虚心接受臣下的意见。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曾经问魏徵:“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即多方听取意见才能辨明是非得失,若只听一方的意见,则容易愚昧不明。魏徵并且举秦二世偏信赵高,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终至危亡的例子,说明“是故人主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指出君主只要兼听纳谏,则不会被臣下蒙蔽,下情亦得以上达。唐太宗听后深以为然,时时注意听取臣下的意见。

太宗命五品以上的在京官员轮流在中书省内住宿,以便随时召见,向他们了解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还下诏令文武百官上书极言政事得失,务必要使自己耳目外通,避免为百姓所怨。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大臣说过,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要求大臣极言规谏。更鼓励大臣犯颜直谏。

【明慧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推背图》相传是唐朝司天监袁天罡与李淳风撰写的﹐预言唐太宗后各朝各代的兴替﹐证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史﹐百分之百正确。目前最普及的是1918年发行有明末清初才子金圣叹批注的版本﹐因为预言准确得太不可思议了﹐所以一些人怀疑是不是民国初年有人伪造的。不过为何近代的老蒋、老毛、金鸡年日本投降也都在《推背图》预言中﹖说这书或许是1945年后穿凿附会编的﹐但是怎么更后面的文革、六四赵紫阳(详见http://www.dajiyuan.com/b5/5/2/2/n802025.htm) 等等也都清楚的被预言到了呢﹖
  • 唐太宗曾让三百名死囚犯回家看望亲人﹔但海外异议人士不能回国探望病危父母。
  • 古文观止》中收录了数百篇文学大家的佳作,而以檄文入选的只有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武曌就是武则天了,她篡位以后,滥杀忠良,任用酷吏,甚至逼着唐太宗的大舅子长孙无忌自杀。这些倒行逆施招来天下反对。唐睿宗文明元年,徐敬业在扬州举兵勤王,命当时的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拟就了这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 古代帝王称为天子,指出帝王是承天命来治理天下的。“天命”之说是人间掌握了权力之人用来树立自己地位的“说词”吗?还是真有天命并以“吉兆”加持示现呢?
  • 东汉光武帝刘秀九岁丧父,由叔父刘良抚养长大。他身长七尺三寸,仪表堂堂,美眉须,鼻梁高挺鼻准隆起,配上大大的嘴巴和天庭隐隐隆起的日角,显示帝王之相,他性情简朴勤勉,喜爱耕稼农事,对家人重情重义,从来没有想过在政治上出人头地。这样一个勤朴宽厚温和的美男子,又是怎样当上中兴之主的呢?
  • 李世民班师回朝,唐高祖为儿子举行庆功宴。喝到酒酣之处,本是喜庆的场面,高祖的脸上又突兀地泛起了一抹愁云。
  • 齐王逃回长安后,唐高祖李渊第一时间得知了刘武周进犯的实力,误以为唐军不敌武周大军,于是下令永安王李孝基,和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等人,联合助剿吕崇茂,同时发出一道敕令,命关中守将,严行堵御,所有河东一带,暂行弃置。
  • 隋朝末年,刘武周割据一方,自称皇帝,定国号大汉,是大唐的一大劲敌。刘武周为与大唐争雄,屡次进攻幷州。齐王李元吉作战的能力,远远比不上他的哥哥李世民。唐高祖李渊便给齐王添了一个行军总管裴寂,原本希望老成练达的裴寂,能帮着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不料,裴寂出征竟也一败涂地,反而使唐军失去了晋州以北的全部城镇。
  • 说唐高祖即已定都长安,但天下还未一统,群雄割据地方。李渊称帝,传檄天下。长安就成了豪雄率先攻打的目标。陇西薛举想趁着李渊帝位还没坐稳,就趁机出兵,攻打长安。薛举雄踞陇西,拥兵十几万,声势颇为强盛,是李唐的一大劲敌。
  • 李世民与平阳公主率领的大军集结,两下会师,共计二十多万兵将。李世民治军严明,大军虽众,但行军时队伍并不凌乱,整齐画一,军容气象自带威仪。凡经炀帝行宫园苑,悉数罢免守官,并释放宫女回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