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7月1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韦枢台北十四日电)生态研究人员可不必用长期“蹲点”纪录资料了,最近台湾和美国之间进行一项有趣的“国际湖泊新陈代谢比较研究”,双方各以宜兰鸳鸯湖和威斯康辛州鳟鱼湖为标的,采用无线感应器纪录湖泊生态各种资料,建立全新的研究模式和方法,这项成就已刊登于七月号的BioScience期刊上。
行政院国科会副主委谢清志表示,今年上半年不论是建立新合作方案或既有合作业务的耕耘多有斩获。在既定活动部分,日前与美国 NSF在台北召开“2005年台美科技合作年会”,邀请进行中的双边合作计划主持人简报研究成果与进度,包括“福尔摩沙卫星三号计划”、“国际湖泊新陈代谢比较研究”、“数位学习研究网路”、“台美研究生暑期研习计划”等。
国科会国际合作处长林光隆指出,“国际湖泊新陈代谢比较研究”团队,台湾以农委会林试所、中研院与国家实验研究院国家高速网路与计算中心为主;美方则以威斯康辛大学鳟鱼湖研究站、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的超级电脑中心及4、5个学校为主。
林光隆说,这项台美双边生态学研究计划,在湖泊中间置放采样仪器,全天候监测湖泊的水质、含氧量、浊度、不同深度以及环境变化与湖泊间的关系,这些监测资料采用无线感应器即时传到国网中心的电脑里,同时,美国威斯康辛鳟鱼湖与台湾鸳鸯湖的湖泊生态资料几乎即时(real time)互传,达到生态资料流通、交换、共享的目标。
他说,今年七月号的BioScioence 期刊有极大篇幅介绍鸳鸯湖长期生态,并采用著名生态摄影家廖东坤的作品当作封面,相当难得。另外,除了鸳鸯湖之外,台湾的福山植物园、塔塔加鞍部、屏东南仁山、关刀溪等也都有类似的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