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排列三走势图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黄河魂兮:人水善处同归大道

林兰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14日讯】编者按:黄河九九八十一道弯从天上流向了大地,滋润着中华大地,伊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国五千年最灿烂的文化就在黄河流域中延绵、形成。从上古伏羲时代黄河中跃出龙马,背负“河图”,伏羲受之而作八卦,到炎黄二帝,华夏之宗,还有大禹时洛水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大禹受之而创立包含“五行”思想的“洪范九畴”,神传文化在黄河流域中演绎着。中华民族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随着自然规律,历史的新陈代谢,洪、旱灾难随着人们道德的下滑在增加。然而,黄河仍以它的活力塑造着中华民族的遵天循地,坚忍宽容的性格。但是,当共产邪灵统治了中国大地,黄河的厄运开始了。黄河在“人定胜天”的思想下,被一座座大坝拦腰斩断,被一座座灌溉枢纽工程抽干。黄河在枯竭、断流、死亡。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血脉被切断。中国文化已走向尽头。

我们试图从黄河的历史与现状来探讨和阐述黄河兴衰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意义。

◇◇◇ ◇◇◇ ◇◇◇

在百万年的生命中,黄河滋养着伟大的中华民族,奠定着中华神传文化。没有黄河就没有中华民族。随着人类历史的走向,道德的下滑,近千年来自然灾害由少增多,由疏变密。中国水系的变动牵引着一代代王朝的兴衰。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性善,利益万物而不争。

据《史记·河渠书》载:“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一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大禹治水不仅仅是描述了一个人神同在时期的史记,同时,也是神告诉人,水性和人与水的关系。

刘鹗在他的《山东治河续说》中说:“而治黄本之何也?凡天下之大川经渎,皆不可以人力治之,故禹贡导漾、导江、导沇、导淮、导渭、导洛,皆以一导字贯之。”

从鲧到禹,治水的成败,告诫人们:河有其性,有其形,有其道。水同于道而利万物,人须知其性而善待之。

历史上记载的贾让治河论是中国先人对天地万物同出于自然的见解。据《汉书·沟洫志》载:绥和二年九月,贾让应诏上书,提出了治河的三种方法:

……“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相奸。且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

……“今濒河堤吏卒郡数千人,伐买薪石之费岁数千万,足以通渠成水门;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虽劳不罢。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

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

贾让的上策提出,“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相奸。”使河有河道,人有人道,和谐相处,“河定民安,千载无患”。

这一上策没被朝廷采纳。随着历史的走向,中策和下策渐渐成为人们多采用的办法。修渠引水灌溉农地筑堤防范为历代人们的主要活动。

在历代与黄河相处中,值得一提的是,王景与黄河。在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人河相处平安。

王景“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后汉书·王景传》)他特别“能理水”,汉明帝时,浚仪渠(今河南开封一带)年久失修,常常发生水灾,一个叫王吴的官员向明帝推荐王景参加这项工程。王景提出用“堰流法”整修浚仪渠。“堰流法”就是根据地形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把堵塞了的地方打通,使积水能够畅快地流过。

浚仪渠修好之后,永平十二年(69年),汉明帝召见王景,把治黄河、修汴渠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他,并把古代流传下来的《山海经》、《河渠书》、《禹贡田》等珍贵的史籍赏赐给王景。

据《后汉书·王景传》记载,这-年夏天,“逐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遗漏之患。”

从以上记载看,这次主要有疏浚河道、修建堤防和建立水门等。“筑堤自荥阳东至干乘海口千余里”是修建堤防;“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是疏浚河道;“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则是在长堤设立水门,以控制水量。并顺着自然地势而采取一条下游远比西汉大河为径直的、距海最近的行洪路线。由于河流比降大,水流挟沙能力强,再加上他建立水门和整修河道的成功,使黄河800年间未曾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历史评价:“王景治河,千年无恙”。古人承天顺地,在千余年与黄河的相处中,有取益之意却不曾有伤害之心。人水善处同归大道。

然而,自公元1949年以后,中华民族和黄河遇到了毁灭性的厄运。“人定胜天”和“党叫干啥,就干啥”的思想透过恐惧、洗脑等等手段控制了中国人的思维。无数道大坝拦腰斩断了黄河。

【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编者按:黄河九九八十一道弯从天上流向了大地,滋润着中华大地,伊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国五千年最灿烂的文化就在黄河流域中延绵、形成。从上古伏羲时代黄河中跃出龙马,背负“河图”,伏羲受之而作八卦,到炎黄二帝,华夏之宗,还有大禹时洛水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大禹受之而创立包含“五行”思想的“洪范九畴”,神传文化在黄河流域中演绎着。中华民族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随着自然规律,历史的新陈代谢,洪、旱灾难随着人们道德的下滑在增加。然而,黄河仍以它的活力塑造着中华民族的遵天循地,坚忍宽容的性格。但是,当共产邪灵统治了中国大地,黄河的厄运开始了。黄河在“人定胜天”的思想下,被一座座大坝拦腰斩断,被一座座灌溉枢纽工程抽干。黄河在枯竭、断流、死亡。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血脉被切断。中国文化已走向尽头。
    我们试图从黄河的历史与现状来探讨和阐述黄河兴衰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意义。
  • 谈起历史上的贤后,许多人都会联想到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明太祖的马皇后,而魏武帝曹操的妻子卞后却鲜有人提及。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中的奸雄形象太深入人心,让曹操及家人蒙受了许多不白之冤。但只要我们翻看历史就不难发现,卞后的贤德和远见足以比肩历代[ascii]着[/ascii]名的贤后。
  • “一时全大节,千古仰清尘。(宋代李廌)”千百年来,苏武节已成为中华传统价值展现的一座丰碑。那么,对于道德急速下滑中的末劫时的人类社会,又有那些启示呢?
  • 宋之问是唐代诗人,他与另一诗人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是唐朝近体律诗的代表人物。
  • 张巡带兵军纪严明,陈琳檄文文笔俊美。
  •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在过去三四千年间,其下游决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滥大改道共26次,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为此,历朝历代政府都要派官员治理黄河。有清一代,出了几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为成功之一的当属道光年间的河道总督栗毓美,清史稿是这样评价他的:“实心实力,卓为当时河臣之冠,不独砖工创法为可纪也。”
  • 历史上的北伐战争,既有晋代祖逖中流击楫的豪放意气,也有蜀相诸葛亮兵出祁山的鞠躬尽瘁,更少不了岳飞北上抗金、收拾旧山河的壮怀激烈。正因为这些千古流传的英雄故事,“北伐”也被赋予锐意进取、统一国家的意义。
  • 梁国边亭的人暗中帮楚人灌瓜而使两国友好,曾参耕耘误斩瓜根而被父亲杖打。
  • 汉武帝在位时,版图辽阔,国力强大,对横行于塞北的匈奴族,已不再采用汉高祖时代的和亲政策,而是对匈奴发动一波波的大规模反击。在对匈奴长达几十年的征战中,卫青、霍去病、李广三人,是抗匈奴名将,而霍去病是三人中战功最大者。
  • 康熙年间,大阿哥允禔曾掌管养心殿营造事务诸事。有一天,他同西洋人徐日升进殿拜见,并与康熙皇帝闲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