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4月25日讯】这是一则这两天被各报引用的中央社新闻──“台湾人的婚姻价值观已悄悄改变,根据行政院内政部公布的最新统计资料,去年台湾地区共有约十三万对新人结婚,但同期离婚对数竟高达六万多对,相较十二年前,离婚人数暴增达三点六倍,相当于每两对夫妻就有一对以离婚收场。”
人们常说“数字会说话”,其实数字并不会说话,而是人透过数字来认识世界,人想借着数字说话。不过,使用数字说话时,第一个必须先弄清楚的是,到底想用使用数字来描述什么,手上的数字是否真能达到“描述什么”的目的,而不是只将手上的数字加减乘除之后,用来宣称事情的“严重性”。否则,人只是借着数字乱说话。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妇女教育程度逐渐提高的社会,由于离婚成为妇女一个可能的选择,都会经历一段离婚率升高的时期。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描述一段婚姻会以离婚“收场”的比例,至少必须先知道已婚夫妻在一定期间内(如每年)会离婚的概率,再以此粗略推估一段婚姻最终(如三十年内)会以离婚收场的概率。当然,这仍然是一个相当粗略的估计,因为离婚的概率会随着结婚年数改变,结婚初期的离婚概率会逐年升高,之后会转为随着结婚年数增加而下降,因为经历时间考验而存活的婚姻,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婚姻。
那么,上述中央社的新闻出了什么问题?简单来说,它没有弄清楚分母应该是什么。去年结婚的十三万对新人,并不是去年可能离婚的所有夫妻,以它作为去年离婚的六万多对夫妻的分母,而得出“相当于每两对夫妻就有一对夫妻”以离婚收场的结论,其实是有点不知所云。离婚率既然是一种概率,当然必须有期间的定义包含在内,到底是哪些夫妻在什么期间内会“每两对就有一对”以离婚收场,也是不清楚的。
确实,台湾的离婚率是在增加中,报导一个很大的离婚率也有其市场性,但是这几年当结婚对数和离婚对数的统计数字出现,就会看到这种把“离婚对数”除以“结婚对数”当作离婚率的报导,却也反映了人们基本常识的缺乏。
这种弄不清楚分母的状况,其实常常出现,尤其是当人们有使用数字达到说明某个“既成意见”的时候。以下是三月份教育部一则题为“研究显示:学龄前幼儿学英语未必具备英语优势”新闻稿的一段:“依据研究分析显示,……,将抽样班级英语成绩第一名之学生(中小学英语成绩优异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曾就读于全美语或中英双语幼稚园之学生仅占22%,就读普通幼稚园者却占54%。”姑且不论每班成绩第一名学生是否为衡量就读双语幼稚园效果的恰当对象,在没有说明学生就读双语幼稚园和普通幼稚园的比例之前,第一名学生中就读普通幼稚园比例较高,其实并无法推论“学龄前幼儿学英语未必具备英语优势”。
大纪元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