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哲学精神

【爱智与真理之路】“理性”和“信仰”(二)

石朝颖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2日讯】总之,康德的哲学,是一种全新的开始,他问到“人”的问题,也以“人”人的整体做为中心,顾及各方面,连哲学史中不太注意的问题,他也提出来讨论。他把“形上学”、“伦理学”、“知识论”、及“宗教哲学”都融于一炉。换句话说,他用,“理性”和“信仰”来建构他的哲学体系。康德的哲学是整体的,在这“整体”中,有一切学问在内。

康德在他的成名作品《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多元的,除了“感官的认知”外,还有“纯粹理性”的存在。这种“纯粹理性”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情感的支配。所以,康德说:“纯粹理性”是一种纯粹的知识,超出我们日常生活的感官世界,而存在于我们的理性里。人类的知识,并非完全来自感官经验,如果只用“感官世界”来认识世界,就会像井中的青蛙,所看见的天空那样有限。换句话说,我们对宇宙世界的了解都是有限的……。

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我们人类“知识”的极限后,在他的第二本书《实践理性批判》中,他就进一步的说:“人类的道德感,正如白天的太阳一样真实存在着,这种道德感(或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良知、良心),是人们心灵的导师,是我们行善的原动力。它使我们明辨是非、敦品励行、止于至善。人们的良心,是直觉的,而非科学的。我们不能用科学的尺度来衡量道德行为和宗教活动。因为道德和宗教是属于良心的问题。什么是良心呢?所谓良心,就是我们心中的直觉,它不为功利所左右,不为时间、空间所支配。换话说,良心是人们的自由意志,本着良心做事,即使被别人误解,也同样感到心中的安慰……。”

从上面引出的康德话语中,我们不难理解到这位十八世纪伟大哲学家的思想精神。虽然,康德一生很少离开自己的故乡,可是他却非常博学,因为他的学问全靠自己大量阅读各类书籍,并且自己常提出问题,并精于思考哲学的问题。

康德于一八0四年二月十二日过世,享年八十岁。他死后葬在科尼士堡,他的墓碑上刻着一句他的名言:“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得神奇,心中也常充满敬畏之情,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心中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证明:上帝在我头顶,也在我心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哲学能做什么呢?这是一般人常问的问题。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读“哲学”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例如:“读哲学又不能当饭吃!”
  • 柏拉图大概是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的老师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就像孔子在“中国哲学史”的地位一样。柏拉图这位哲学家,自从受教于苏格拉底之后,就对“天空”产生神奇的看法。为什么呢?
  • 笛卡儿(西元一五九六──一六五O年)是法国的哲学家,人们称他为西洋哲学的“近代哲学之父”。他的“哲学方法”就是所谓“怀疑的方法”。他认为虽然我们“怀疑”,但又必须有所行动的时候,我们所能做的,最好就是坚持以当初开始的态度,一直持续到底。
  • 在十八世纪的德国科尼士堡(Konigsberg)的公民,每天大概在下午三点三十分的时候,都会很准时的看见德国大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生于1724—1804年)出门散步了!
  • 修炼之路漫漫而将尽,修者之心淡淡无波澜;此其时也,割舍凡心;此其时也,荡尽妄念!
  • 修炼,便是要在戏中,锣声未响,就已知道、就已相信这道具的归处,而且深信眼前的一切 只在倏忽之间。倘如此,便是要觉悟了吧。
  • 法兰西斯·法塞勒斯·丘奇 (Francis Pharcellus Church) 1992 年版《是的,维吉尼亚,有圣诞老人》封面的细节。(Penguin Random House提供)
    《是的,维吉尼亚,有一个圣诞老人》一百多年来,这篇文章成为美国新闻界转载次数最多的社论,无数家庭和社区不断地阅读、重温,把这视为年度传统庆祝的一部分。
  • 日记不仅是用来记录日程,更重要的功用是:沉淀心境、反省过失,借此来认识自己的内心。在书写的过程中,可以检视自己的言行、坦白自己的错误,策励自己将来做得更好。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初步的“修心”锻炼。
  • 夏令时结束时,时钟将调回一小时。图为示意图。(Shutterstock)
    将那些想要“利己”的想法先暂放一旁,认清自己现阶段有多少容量(包含身体与心理的容量),依照自己的状态去安排工作,避免失了轻重,办事也能更快、更专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