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烹饪的饮食艺术——食品雕刻

陈永明

人气 18
标签:

【大纪元4月12日讯】食品雕刻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刀工技巧对食品原料进行雕刻切配,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各类娱人形象,将艺术赋于烹饪,为菜肴或宴席增辉添彩,令人赏心悦目,使美食享受和艺术享受兼得。当今世界厨艺精华之一的食雕,正由“看菜”即陈设观赏型向欣赏食用型发展,但有些品种已经成为纯供观赏的工艺品。

菜肴从食用到审美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自发现火以后,才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始用火饪食。最初人们采集食物,以饱腹为足,谈不上什么色、香、味、形,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对菜肴有了审美的要求。

促使菜肴美化,首先是从烹饪容器美化开始的。在人们对餐具形式美有了要求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菜肴和面点美化装饰的追求。

食雕源于先秦,盛于隋唐。到了明、清时期,江苏重镇扬州出现了瓜雕工艺,用料展到西瓜、冬瓜,后逐步加入蔬菜、果蔬,在原料上雕刻人物、花鸟、鱼虫,刀法有浮雕、镂雕、透明雕,内外交叉,相互套环,真是别开生面,奇妙无穷…. 当代食雕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经济的繁荣,时代审美风格的变化,给食雕的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食品雕刻离不开烹饪美学。烹饪美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体,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体,也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结合体。烹饪学为烹饪美学提供了研究对象,烹饪美学又丰富和完善了烹饪学,二者相辅相成。研究它的目地,是提高烹饪技师的美学素质,培养更多的烹饪艺术家。 一个合格的烹饪艺术家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理论水平,和较深的艺术鉴赏能力。一些价格低廉的食用原料经过艺术家的精雕细刻,就成了艺术品,能充份反映出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思想镜界、审美情趣和施艺技巧,也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时代风貌。

食雕如同绘画。要创作一件好的作品,必须在主题、题才、风格、构图、形象、意境、色彩等诸方面,都力求简练、富有内涵和鲜明的个性。构图是食雕造形的重要艺术手段。构图的主要原则是:分宾主、有疏密、讲虚实、有节奏,既有统一,又有变化。分宾主是构图中最重要一的一环。一组食雕作品,如果以花为主,叶就是宾,必须突出主体,不能平分秋色。在食雕中,形象的好坏决定著作品的成败。没有形象,作品就无从谈起。因此作品一定要真实,只有真实才会有感情,才会有神韵。当然艺术上的真实,不等于照像的真实。它是生活真实的再加工,要剪裁、要夸张、要立新意。

烹饪艺术有着很大的魅力。进步的人类社会不仅需要烹饪,[因它单纯的的味美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并且会意识到烹饪艺术的重要性。这就需要烹饪工作者以实用为目地,设计制做出造型优美、逼真,色彩和谐悦目而又不失美味的饮食佳作,使人们既得到实用效果,又得到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陈永明,河南开封人。国家特级厨师。曾获一九九七年中国烹饪协会中原区青年厨师比赛最佳创新奖及最佳厨艺奖,个人单项银牌奖;一九九六年河南省中原杯冷拼烹饪大赛金牌奖。并先后在纽约曼哈顿大四川饭店和法拉盛人人小馆等任主厨。(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推广课程超高阶  推出SSCI论文指导班
传统澳洲烹饪
侨务委员会举办第一期海外华商台湾小吃研习班
“海外华商台湾小吃研习班”4月6日前报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