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区分:现代化理论的再思考 (三)

吴科达

人气 274
标签:

【大纪元3月14日讯】 】

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和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生产方式、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形式和运行模式、以及由市场关系升化而来的以权力分立与制衡为基本框架和竞选任期制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制度等三条标准,不仅把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区分了开来,而且也使得现代社会相比于传统社会呈现出了迥然不同的特点。

流动性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并且表现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生产领域,不仅各种产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频繁,而且还专门出现了适应快速流动需要的各种发明和产品,火车、汽车、飞机、地铁、立交桥、高速公路、电梯、电话、电脑、互联网、提款机、信用卡、特快专递、一次性打火机、一次性照相机、一次性针头和针管…,不一而足;在商业流通领域,不仅各种商品、资金与人员流动频繁,而且作为衡量商品流通速度快慢的库存周转率成为了评定企业或部门绩效的主要标准;在政治领域,任期制取代了终身制,领导人一茬换一茬;在思想行为方面,人们一改传统社会安土重迁、安常处顺的习性,转而追求新奇、变化与刺激;在日常生活方面,今天是洪泽湖的龙虾,明天就换成了阳澄湖的大闸蟹,衣食住行全都变成了一道道变幻的时尚。可以不折不扣地说,现代社会是一个流动的社会、一个讲究速度与快捷的社会。

现代社会的流动性根源于市场主导的经济发展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民主制度。在以市场为经济发展形式和运行模式的现代社会里,市场主体出于自身生存和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被迫不断地扩大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而在这个过程中,绝对意义上的市场需求[注33] 总是有限度的,竞争者不得不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来更新自己的产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和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现代生产方式也确实为这种产品更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确保自己产品领先于对手的相对优势,通过割占其对手的部分市场份额而获得更大相对意义上的市场。与之相适应的政治领域中,市场主体也是一波又一波地通过民主制度把自己利益的代言人推上了政治的舞台。因此,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化的社会当中,整个现代社会都呈现出了一种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流动色彩。

开放性是现代社会的另一特点,其同样根源于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式与运行模式的市场。在市场化的现代社会中,市场的供给需求法则是衡量一切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个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他的门弟、肤色、宗教或国籍,而是决定于他的作为对于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市场是真正的色盲,它没有任何偏见与歧视,它对所有的人开放。无论是谁,只要他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就真诚地回报他。当然,这种开放并不意味着市场化的现代社会就消除了偏见,而只是说谁要表达不合社会需求的偏见,他就得为此付出代价而获得较少的收益。现代社会的开放准确地说是一种宽容,是一种个人自主选择的自由。个人即市场化的个人是这个开放社会的根本基础。正如卡尔•波普尔所准确定义的那样,“神秘的或部落的或集体主义的社会也可以称为封闭社会,而每个人都面临个人决定的社会则称为开放社会”。[注34]

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开放性还表现在一种地域上的封闭与自足状态的消除。出于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市场主体不仅要把其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地,而且要选择和依赖世界上最适宜的资源环境来生产其产品。市场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扩张性与开放性的,其注定要打破一切地域的局限,遍及人迹所及的一切地方,一切国家迟早都要融入由这个市场所构建的全球体系之中。当然市场的这种扩张性与开放性,不仅促进了以科学动技术为基础和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与不断更新,而且反过来又是在这一现代生产方式的推动下变为现实的。

现代社会还是一个世俗的社会,世俗性是现代社会的又一特点。首先,通过市场法则所表现出来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世俗的买与卖的交换关系,所有的一切在市场中都抹去了神圣和高贵的灵光。无论是物品、职业或是思想,只有它能被最广大的民众所购买、所接受,才最能体现其价值。其次,现代社会因市场及其相适应的民主政治而呈现出的流动性,一方面使得开始还是稀有珍贵的产品迅速地普及和大众化了,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在流动的变化之中体验了不同的产品或职业,消除了这些产品或职业所附着的神秘面纱。

与之相反,传统社会则是个停滞、封闭与神圣的社会。传统社会的简单生产方式是以经验总结为基础的,而这种经验性的知识由于不能相对独立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难以迅速丰富与更新,以此为基础的简单生产方式相应也难于快速变革与深化,从而最终无力推动整个社会的迅猛发展,整个传统社会只能以那种近乎停滞的速度缓慢前行。非市场的经济发展形式和运行模式,要么由于没有太多的分工而赋予了人们全能的角色,要么由于某种习俗或指令而固定于某一角色,从而阻碍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与流动,造成了彼此间的隔绝与封闭。此外,非民主的政治制度又进一步地加剧了传统社会的封闭与停滞,并且还为其套上了神圣的光环。因为在这种政治制度下,普通的臣民仅仅是集权或专制的统治者指派于某个位子的一枚棋子,他们的地位、荣誉、思想和观念也都是由当权者统一分级提供的,他们只能生活在当权者所允许的封闭范围内,他们无需思考与创新,他们只要忠顺与奴从;而集权或专制的统治者既是权力的中心,又是“真理”的中心,他们全知全能,神秘、圣洁,令人敬畏、恐惧与肃杀。

在分析了现代社会的特点之后,我还想顺此思路谈谈现代社会的前景。就我提出的现代化的三个标准来看,第一个标准即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和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现代生产方式,有一个无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因而这就决定了即使是在完成了现代化的国家中,各国的发展水平也还是参差不齐的;第二和第三标准虽然难以区分这种程度上的差异, [注35]但是它们在各国的实践中经常反复,极不稳定。总体而言,凡是现代生产方式对于一国经济的贡献率超过50%,并且把市场作为经济的发展形式、实行了民主的政治制度,那么该国就完成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是一场席卷全球的历史变革,所有的国家终将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跨越。在此意义上而言,现代化就是现代社会在全球扩散与实现的过程,就是“全球化”或“全球一体化”。当然二者的着眼点不同,现代化着眼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全球化或全球一体化则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强调了现代社会的同质性。

在此我也不妨换一个角度对全球化或全球一体化赘言几句,以便透彻理解全球现代化之后的人类社会。众所周知,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所谓的“现代社会”,英国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向这种“现代社会”跨越的国家。这个“现代社会”在全球扩散和实现的过程,或者说世界各国融入这一“现代社会”并完成向此转变的过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全球化”或“全球一体化”。

以区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三个标准来看,全球化或全球一体化实质上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其一、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和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现代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其二、作为经济发展形式和运行模式的市场发展为囊括全球的统一体系;其三、由市场关系升化而来的以权力分立与制衡为基本框架和竞选任期制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制度的全球化。毫无疑问,全球化或全球一体化完成后的整个人类社会,将普遍实现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和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现代生产方式,尽管这种生产方式在各地的发展程度仍然参差不齐;世界各国的市场将完全融为一体,整个世界也是个完全融为一体的高度市场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个人、公司以及各种利益团体将日益成为最为重要的市场主体,国家、民族的观念日渐淡薄甚至消亡;按照民主制度建立起来的政府将完全演化为一个服务于市场社会的公共机构。

就全球化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说,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在全球化之后它仍将以这种累积方式无限发展;而市场形式和民主制度恐怕就是人类社会最终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因为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累积性发展,人类所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将更为广博和复杂,单一个人或者某个群体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仅仅是整个人类知识宝库中的沧海一粟,依靠这份知识和技能所生产出的产品也只是整个社会产品中微不足道的一小份,基于各自拥有的部分知识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也是千差万别、难分伯仲,单一个人或某个群体凭借部分知识既无法制订计划或发布指令来全面详细地组织和安排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也无法形成某种绝对权威以垄断或安排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更谈不上要统一人们千差万别的思想了,既然如此,唯一的方法就只能是交给市场(不管是经济市场还是政治市场),由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来决定吧。

全球化后的社会就其生产方式、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来说是一个同质性的社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完全雷同与十分平静的社会。首先,人的多样化需要、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及自身份工的客观存在都会创造市场上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商品和服务,即使那些过时的习俗或文化由于人们的怀旧或好奇都会成为一种虚拟化和艺术化的存在。其次,尽管在这个高度市场化的社会里,经济上的依存已经难分彼此,民族、国家的观念也会日渐淡薄,但是以往历史上形成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还有一个长期的融合过程,因此人们基于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甚至兴趣爱好的矛盾和冲突仍会时有发生,当然这种矛盾和冲突并非一定如现代化过程中那样以国家或民族战争的形式来表达, [注36] 而可能更多的是以暗杀、爆炸等恐怖形式或犯罪形式来进行。

最后,全球化后的社会还将面临现代生产方式不断深入发展的严重挑战。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是以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为代价的,这一生产方式的深入发展势必造成对自然的空前破坏,加剧人和自然的尖锐对立。另一方面,现代生产方式的深入发展还将导致人与人类自身的深刻对立。由于科学技术(比如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自身的演化将摆脱自然进化的束缚,人会依靠自己手中的科学技术对自身进行改造,也就是说人自己要作“上帝”啦。这种依据普遍性的社会价值观念对于人的改造,势必导致对于人类基因的偏向性选择,从而否定了人类自然进化中的多样性,这种基于良好愿望的单一性的人为选择无疑是对人类存亡的严重威胁。(完)

[注33] 绝对意义上的市场需求,我是指通过扩大地理空间而满足的市场需求。
[注34] 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一卷),陆衡、张群群、杨光明、李少平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25页。
[注35] 在国外,有不少学者就各国的市场化程度与民主化程度作过定量性的分析。
[注36]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现代化的最初阶段,各国现代化的水平不同,市场经济没有成为主导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式,市场法则也未能通行全球,世界性的市场只是局限于一些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因此,这些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出于市场经济的本能需要,通常以民族或国家战争的形式,或是强行把那些仍处于传统社会的封闭国家纳入它们所构建的市场体系,或是以此来解决它们相互间瓜分市场不均的矛盾。全球化之后,所有的国家都转变到现代社会了,所有的市场都开放且融为一体了,以往因为市场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战争逐渐被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竞争所取代了,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主流。(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海外华人庆新年 美总统拜早年
吴惠林:谢内阁应促国内团结  发展特色产业
杨银波:推动民间资讯公开
东海一枭:自由宣言.反暴檄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