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3月13日讯】“自古人有三求:求知、求善、求生,其中求知为先。从最微观的粒子到最宏观的宇宙,都给人无限遐思。现今,人们把人类几千年来追求探索而凝结成的智慧统称为宗教、礼仪和科学等等,其实宗教只不过是一种有组织的敬拜活动,礼仪只是社会交往所讲究的一种传统模式,科学也只是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实证性描述。社会交往的真正内涵,其实是每个人心中所思、所信和所求的自然表露。人的所思、所信和所求,可以简单地概括起来叫做“信仰”。
尽管当前人类社会宗教林立,无以计数,概括起来不外乎三种信仰:第一种信仰基于所谓的“启示性”宗教,它的本质是想象有一个“自在永恒”的造物主,他的名字是叫做神、或者上帝、或者真主“安拉”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位造物主创造了宇宙万物和人类。既然他如此的富有智慧,那么他对自己所造的每一个人当然也都有特定的计划。所以,人的使命就是认识这位神,实现神所定的计划,最终目的是荣耀神。这种启示性信仰所面临的问题是,人们始终争论不清是否真有这么一位神;如果真有这么一位神,那他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把他概括成“神就是爱”,只是一种人类感情需求的寄托,很多时候,这位“独一真神”常常残忍地杀死千千万万的无辜生命。把他概括成“神就是道,道就是真理”,似乎更进了一步,然而,人们却又陷入另一种困境,因为人们永远都只能认识相对真理,而无法认识绝对真理。这种启示性宗教的价值在于,它不断地促使我们去认识神、亲近神,在神的环抱中认识人类自身的处境。这种启示性宗教的特点是以人类自身为出发点向外寻找,可以概括成“外求”两字。
第二种宗教的特点是“顺流”。它不承认宇宙中有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灵魂”,它还说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思维或者意识是高级动物才有的一种本能。它说物质不灭,而灵魂易逝:生命体死亡了,它的物质成分不灭,只是转换成了其它物质,而灵魂却永远地消亡了。在它看来,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和运动就象一条河流,无始无终,循环往复。由于否认灵魂的独立性和超然性,这种信仰最终必然导出一个结论:支配人类社会的一切只是一种规律,既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只是在规律的支配中,那么个人的奋争又有多大意义呢?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不复存在了,那么我又何必计较死后的事情呢?不如趁今日还有能力享受,好好地消磨这有限的时光。这就是今日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中国。“无神论”的本质教训是:你不能有所求,更不要追究来世与前生。你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粒沙子,你只能顺应潮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第三种宗教的特点是强调通过对自身“悟性”的修造,找出“出世间”的妙方,而实现“圆满”。释迦牟尼的“戒、定、慧”佛家修造大法是对这一宗教的最完美表述,而中国道家的“修真养性”学说则次之。在这种信仰中,人心既是个人修炼的出发点,也是归结点,所谓“四大皆空”,唯有心灵真实。当一个人的修造达成“圆满”的时候,那就是一种无欲无我无为的“涅盘”(风吹去)境界。这种信仰与启示性宗教所走的刚好是另一个方向,启示性宗教认为神在人之外,神永远高于人,人必需走出去认识神、亲近神、回归神,神是我们唯一的、最终的归宿;而佛道两家却教训我们要向内去找,“人神只是一念之差”,唯有通过内修才可以到达“彼岸世界”而成神、成佛。所以,这种信仰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内修”或“内省”。
无论是“外求”、“顺流”还是“内省”的宗教,都必需对宇宙、人生和人类社会作出相应的阐释,只是它们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不同而已。启示性宗教说,万物(包括宇宙)有始必有终,那么如此奇妙的天地万物当初既然是从“无”中生来,将来岂不又要从有而归于无呢?“顺流”的宗教说,起作用的只是物质和规律,那么个体的思想自由又有什么意义呢?“内省”的宗教说,通过修造可以达到彼岸世界而成神成佛,可是浑然一体的宇宙何来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之分呢?
对于宇宙是否有始有终,对于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灵魂,对于灵魂能否独立地神游于“四维”乃至更多维的物质“时空”,甚至对于物质和精神是否真有可分割的独立性,我们都不宜过早下结论。我们所能肯定的只有一点:人类的求知过程充满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思想自由是我们所能拥有并馈赠给后人的唯一的宝贵资产,任何对人类思想自由的限制都只会使统治者徒然在历史上留下不光彩的印记。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