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10月6日讯】中国《南方都市报》2001年有一则报导,广州市有个三岁小女孩掉进人行道上一个无盖沙井内,母亲跪地叩头哭喊求救,大姨(不会游水)跳下沙井向上面的人说“水齐腰,污水池没有危险”,围观几十人没有一个下水救人,也不帮忙报警,只有锈铁般的沉默。十多分钟后,小女孩的父亲赶到将她从水里捞起已没救了。
从共产主义改革开放解脱出来的中国,许多人或许以为,已经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了,“既然自由,只要我喜欢,我爱干啥干啥”。错了!人类社会有一些人际间的根本规范,是建构自由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包括前几期讨论过的“分配正义”与“交易诚信”,以及本文要谈的“良心”。良心应该还是构成人类社会群体生活顺利运转的基本要件。
自私人类 和谐社会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原是道德学教授,他在《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1759)里,探讨“为什么人类社会可以和谐相处”的问题。人类是因为群居“分工”而受益;但群居的社会关系也是混乱的来源,因为人是自私的,自私就可能(至少偶而)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事。如果没有节制力量,则一般人虽无害人之心,但总提防着别人,受到侵害就去报复,社会将充满血腥与暴力。
但是,人类社会基本上是和谐的!自私的人性组成的社会,为何奇迹式的有秩序呢?现代人会想:“法律维持秩序”,但法律之可行,也要绝大多数人愿意无条件地遵守为前提。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根据亚当.斯密的分析,除了自私,造物主也给了人某种人性,才能让社会生活神奇地和谐有序。这个人性,包括同情心,以及喜欢被人喜欢、厌恶被人厌恶。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些通称为“良心”。因为人有良心,所以在行为时,会有“事前想做好人、事后怕受惩罚”的自我节制。
所谓同情心,是“看到别人快乐而自心喜悦,别无好处”的性向。这个同情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人皆有的恻隐之心。同情心是一个人可以易地而处、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也就是这个人要有想像力、推理能力、以及反省能力,方能审视他人的处境。这个审视会有“合宜”与否的判断,品评什么是值得称赞的行为,进而发展出“自己要成为他人眼中值得称赞的人”(喜欢被人喜欢),以及厌恶被人厌恶;这也是孟子所说人人都有的羞恶之心。这恻隐与羞恶之心,孟子称为“不忍人之心”,我们简单归之良心,是节制自己的自发力量,也成为人际关系恶化的第一道防线。
良心建构 自由经济
节制人类行为的,还有一道防线是人怕做坏事遭受惩罚。亚当.斯密说,惩罚有三种型式:良心不安、死后下地狱、法律制裁。法律要可行,也是要有多数人心中自愿遵守为前提。说白了,这三则惩罚,不是良心也要以良心为基础。说来说去,自我克制的两道防线,依靠的就是良心。
二千三百年前,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进井里,会出于同情心救他;救他不是为了向其父母示好,不是要当选好人好事,或怕坏了自己声誉。救他只纯粹是基于同情心。同情心是每个人都有的;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啊。”不是人的人,行为没有良心节制来维持人际和谐有序,自由经济将没有基础,只徒有其名罢了。◇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