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多多少少听说过巴哈的复格(注1)曲。但到底什么是复格?除了音乐专业人士或一定程度的爱好者,很少人真正弄得清楚。主要是因为复格曲属于难度较高智识型音乐,对听惯了抒情的旋律性音乐的听众而言,复格曲听起来太繁复了,很难一次领略其奥妙。
“复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注2),在巴哈时代达到了最高峰,之后虽然逐渐没落,但是这种艰难的音乐形式却常被后来的作曲家视为一种能力的挑战,偶尔将之结合运用在不同曲式中。例如莫扎特的C大调第41号交响曲(k.551)第四乐章,贝多芬的某些晚期钢琴奏鸣曲和《大复格曲》弦乐四重奏Op.134,巴尔托克的《Music for strings, percussion & celesta》等,都采用了复格形式来强化作品的深度和张力。可见这种结构精密的曲式完全不因时代的不同而失去价值。
形式
复格是以“模仿”和“对位”(contrepoint)为特征的一种多声部音乐,也就是在不同声部中反复重现音乐主题的一种音乐曲式。复格(fugue)一词的原义为“逃逸”,音乐上用以形容声部之间的追逐、模仿。
在听觉上,复格曲其实也很容易分辨﹕它通常以一段单一旋律作为开头(称为“主题”),稍后这段旋律会在较高或较低的相关音域中(通常是五度或四度)再次出现,也就是对主题的模仿,称为“答题”(因为它像“回音”一样回应主题),并与第一旋律的后段同时进行,交织成丰富的对位音乐。如此各个声部轮流地重现主题之后进入自由对位,形成插曲(divertissement),并转入相关调作段落终止。下一段落(开展部)则重新在关系调上进行各声部的主题模仿……最后(结束部)常常经过一些强化主题(注3)的手法回到主调的主题模仿并作终结。虽然复格要求严格的对位技法,但是在整个曲式结构上并无固定模式,所以音乐中很难找到两首架构完全相同的复格曲。
一般人欣赏复格音乐时,不一定深究繁复的细节,但能掌握的印象应该是复格的两大特征:“模仿主题”和“对位”。
模仿
在音乐中的模仿(imitation)不是对自然界声音的模拟,而通常指的是一段旋律出现后不久,紧接着在另一声部重现这段旋律,如影之随形,也如山谷回音一般,其间有一段时间上或音域(注4)上的差距。先出现的旋律称为antécédent;后出现的模仿者称为conséquent。最常见也最容易辨认的模仿形式,叫做正向的模仿。如图所示:
antécédent(先行): —— a m o r ……
conséquent(后行): —— a m o r ……
但是模仿除了正向模仿之外还有其它几种形式,如下图所示,包括﹕逆向、正向颠倒(倒影)、逆向颠倒。其中逆向和逆向颠倒的模仿形式极为少见,一般听众也很不易辨认出来。

以记谱方式举例:

对位
复格的另一个特征是“对位”。在多声部的音乐中,常有两条以上的旋律同时进行的情形。音乐家既要顾及每一旋律的独立性,又要避免同时出现的乐音过于嘈杂,就发展出了对位法,也就是除了旋律水平方向的美感之外,也要注意旋律垂直方向的和声美感,使同时进行的不同旋律相辅相成,丰富而不混乱。
对位的内涵同时包括着“抗衡”与“互补”的性质,有些近于相生相克的道理。如不同旋律进行中,音符与音符交错时,有时和谐,有时不和谐。对位法则使不和谐音产生的紧张与和谐音的产生舒缓互为因果;又如各旋律时而相附和,时而相背离,时而紧收时而扩展,使音乐在进行中不仅达到平衡,且充满旺盛的生命动力。
对位的音乐给人的感觉是丰富、理性、精密,虽然是智慧型音乐,但在高明的作曲家手中,却能兼顾情感的表达,使得乐曲更为耐听。
复格艺术
复格曲的经典作品应该是巴哈的《复格艺术》了,有学者甚至认为《复格艺术》是“西方人最伟大的智识结晶”。这首巴哈生平最后的巨作并未完成,但是其中展现的对位技巧和创意足以震撼后世的音乐家们。《复格艺术》以一个原始主题出发,发展出原主题的反向、倒影(上下颠倒)和变奏的各种形式的复格,其创意和想像力至今无人企及。巴哈在撰写一首三主题复格时突发奇想,将自己姓氏的字母(BACH,B=降B;H=德文中的原位B)编入其中,然而未及完成巴哈就去世了。这个编入《复格艺术》的名字BACH正好像作者落款一样,为未完成的《复格艺术》留下了不朽的署名。@*
注:
1. 或翻译为“复格”或“赋格”。
2. 十四世纪时“复格”指的只是一些乐句的模仿;但一般认为,在早期轮唱式的的经文歌(motet)、牧歌(madrigal)和后来相应发展出来的器乐曲中,都可看到复格的雏形。早期声乐曲的模仿形式主题较不统一,器乐化之后由于音乐本身的需求,作曲家逐渐寻求主题的集中、单纯化,所以叫做“ricercare”(有寻求之意),为复格的前身。
3. 比如以更密集的方法在各声部重现主题,叫stretto。
4. 不同的音域即不同的音高范围,常体现在不同的声部,也可视为声音的空间。
责任编辑:方沛#